江一平系第六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江西省名中医、江西省中医院主任医师。致力于中医肝胆、胃肠疾病的临床研究,尤其在治疗慢性肝炎、酒精性肝病、脂肪肝、肝硬化、溃疡性结肠炎、肠易激综合征、胆石症以及对亚健康的中医调理等方面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守正创新,师古而不泥古,临床疗效显著。
“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临证上要把握“温”与“和”两个要点,“温”需温通、阳化、散布、通利,“和”宜调和、变通、慎攻,苓桂术甘汤、真武汤、肾气丸、甘遂半夏汤、十枣汤、葶苈大枣泻肺汤、厚朴大黄汤、己椒地黄丸都是上述原则的体现。腹水的成因是气血水互结、肝脾肾失调,江一平认为腹中裹水,类似饮停于大腹,肿满痞胀,中焦不运,当以温化通利,逐饮利水。肝硬化腹水与肝、脾、肾密切相关,三焦为气血水湿运行通路,而中焦为其斡旋之枢纽,中焦阳气是宣畅气机、布化水湿之动力。治疗腹水(鼓胀病),“温药和之”亦是重要法则,温能通化留积之水;温能敷布阳气,行气血之滞;温能扶助正气,以扶虚损之肝肾脾。
治疗肝硬化腹水,江一平认为治脾是关键,在临床中常用药有茯苓、白术、猪苓,主张以健脾利湿为核心治则,注重健补脾气、温化通利、行气活血等治法的灵活运用。在治疗肝硬化腹水时以“温化通利”四字为原则,健脾温化、补肾温化、活血温化、温化逐饮。临床遵“外治亦内治之理”,常用益气通焦散脐敷等外治法以温化治腹水。“治中焦不远温,灸疗气至有效”,将灸疗应用于肝硬化腹水同样是体现了温化而通利的理论。
江一平擅用“温化”之法,常有破危之妙。肝硬化腹水继发肝性脑病的主要病理机制是湿浊上泛,蒙闭清窍,湿与毒胶结而成浊,性浊秽污,当以荡涤之法以治,故而治疗肝厥(肝昏迷),除了化湿之外,当重视涤浊,临床上常以菖蒲郁金汤加减化裁,常用白芥子、白附子、胆南星、苏合香、草果等掺入方中,以逐秽化浊,常有良效。湿浊郁闭化热者,加用安宫牛黄丸;肝性脑病者,常因湿浊蒙窍,出现肢体颤动,常加桂枝等通阳托表之品,“阳气入则寐,阳气出则寤”,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
肝硬化腹水案
罗某,男,54岁,2013年3月2日初诊并住院治疗。主诉:腹部胀大伴双下肢浮肿1年余。患者于1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腹部胀大及双下肢浮肿,诊断为“肝硬化失代偿期”,病情反复发作。刻下:腹部胀大,青筋显露,足跗浮肿,按之凹陷,神乏气短,腰膝酸软,面晦肢冷,白睛微黄,嗜寐多梦,小便短少,纳少便溏,左胁下痞块,扪之坚硬。舌质淡,边有齿印,苔白,脉沉细。既往史:5年前发现患乙型肝炎,肝功能反复波动。查体:前胸可见2颗蜘蛛痣,腹部膨隆,腹壁静脉曲张,腹水征阳性,肝肋下未触及,脾肋下可触及5厘米,质硬;双下肢踝以下凹陷性水肿。B超提示肝硬化,大量腹水;脾肿大。肝功能:总蛋白56g/L,白蛋白22g/L,总胆红素23umol/L,直接胆红素15umol/L,谷丙转氨酶110u/L,谷草转氨酶180u/L,谷氨酰转肽酶101u/L。乙肝五项:乙肝表面抗原、乙肝e抗体、乙肝核心抗体阳性。乙肝病毒脱氧核糖核酸阴性。
诊断:西医诊断为肝炎肝硬化(活动期、肝功能失代偿)。中医诊断为鼓胀(脾肾阳虚,瘀血内结)。
治则:温补脾肾,化气利水,佐以活血散结。
处方:生黄芪20g,制附子10g,党参15g,白术10g,巴戟天10g,鹿角霜10g,大腹皮20g,汉防己15g,楮实子15g,茯苓皮15g,泽兰15g,蝼蛄10g,地鳖虫10g。7剂,水煎服,日1剂。
3月9日二诊:腹部胀大好转,自觉气短、腰膝酸软感明显改善,小便量增多。舌淡红,苔薄白,边有齿印,脉沉细。守上方加藿香10g,7剂,煎服法同前。
3月16日三诊:未诉腹胀,未觉气短、腰膝酸软感,每日小便量可达2000ml,肢冷好转,大便成形。舌淡红,苔薄白,边有齿印,脉沉。守上方加茵陈15g,柴胡、桂枝10g,14剂,煎服法同前。
3月30日四诊:腹水基本消退,下肢浮肿消失,日尿量维持在2000ml以上,查肝功能基本恢复正常,B超提示肝硬化微量腹水,脾肿大。出院后门诊随诊。
按 此病乃由慑身不慎,疫毒(乙肝病毒)内侵,稽留不去,损伤肝脾,经年不愈,日久累肾而成。肝、脾、肾三脏受损,气、血、水瘀积腹中,以脾肾阳虚、水湿内停、瘀血内结为其证候特点。脾肾阳虚,水寒不化,积蓄于内,故见腹胀大,腹部膨隆,足跗浮肿,按之凹陷;脾阳虚,内不能运化,外不能温煦,中不能敷布,故见神乏气短,纳少便溏,肢冷面晦;肾阳虚,鼓舞无力,膀胱气化不利,故见神乏嗜寐,腰膝酸软,小便短少;胁下痞块、梦多舌紫乃为瘀血内结,湿浊内干。综合四诊,本证以脾肾阳虚为本,瘀血内结、水邪内蓄为标,始病在肝脾,终及于肾。本案初诊以生黄芪、制附子、党参、白术、巴戟天、鹿角霜补益脾肾以温化肝脾肾,大腹皮、汉防己、楮实子、茯苓皮、蝼蛄利水消肿,兼以泽兰、地鳖虫助化瘀积之血水。二诊患者正气渐复,加藿香化湿行气,利小便而实大便。三诊加茵陈清除湿热余邪,柴胡、桂枝助通化气血水。本病治之中的,尚可水消肿退、带病延年,但仍需治病防变,以防消化道出血、肝性脑病、肝肾综合征、原发性腹膜炎、肝癌等失代偿期肝硬化并发症出现。
慢性肝衰竭案
陈某,男,44岁,2022年8月8日初诊。主诉:反复目黄及腹部胀大6月余,双下肢水肿1个月。患者近6月反复目黄及腹部胀大,总胆红素反复升高,最高可达200umol/L左右,已建立恩替卡韦抗病毒治疗,反复出现胸腹水,反复住院治疗,现转中医诊治。刻下:面色晦暗少华,形体消瘦,精神差,夜寐可,手抖,小便可,大便正常,下肢水肿,腹中稍胀,舌红,苔白,脉细。乙肝五项:乙肝表面抗原、乙肝e抗体、乙肝核心抗体阳性。乙肝病毒脱氧核糖核酸阴性。
诊断:西医诊断为乙型肝炎肝硬化失代偿期、慢性肝衰竭。中医诊断为鼓胀(脾肾亏虚,湿热蕴结)。
治则:温补脾肾,清热利湿。
处方:黄芪30g,防己10g,茯苓30g,猪苓20g,白术10g,巴戟天20g,车前子10g,地榆30g,茵陈20g,金钱草20g,山萸肉15g,茜草20g。7剂,水煎服,日1剂。
8月15日二诊:目前病情尚稳定,有间断性低热,下肢肿好转,面色暗灰,口干。舌红,苔干,脉沉细。守上方去防己,加泽泻20g、鸡内金20g。7剂,煎服法同上。
8月22日三诊:腹水减少,尿量增多,无发热,总胆红素275umol/L、直接胆红素120umol/L,头面及肌肤色泽晦暗。守上方去泽泻,加葛根15g、赤芍20g,7剂,煎服法同上。
8月29日四诊:腹水平稳,口干发苦,近来未发热,面色暗,身黄,二便黄。守方继进。总胆红素170umol/L、间接胆红素114umol/L。患者未同意住院治疗,门诊继续随诊。
按 肝硬化后期合并慢性肝衰竭,易反复出现腹水,甚至原发性腹膜炎、肝性脑病、肝肾综合征,黄疸消退困难,病情复杂且严重,中医要扶正祛邪同时使用,要固护正气不可一味攻伐,可以攻补兼施或先攻后补、先补后攻。首辨阴阳,本案患者首诊时面色晦暗少华、精神差、下肢水肿、舌红苔白、脉细,为阳气不足以通化的表现,久病可入肾及伤阳,治宜温阳益气利水,辅以清利湿热,黄芪、防己、茯苓、猪苓、白术、巴戟天、山萸肉、车前子、茵陈、金钱草组合是上述原则的体现,地榆、茜草佐制以防动血。二诊时下肢肿好转,有低热,去防己加泽泻、鸡内金,消食积泄虚热。三诊时腹水继续减少,尿量增多,无发热,但黄疸稍有上升,去泽泻,加葛根、赤芍,凉血活血兼顾升清透表。四诊时黄疸明显下降,但仍有残留湿热,继续门诊调方随诊。总的治疗以治虚不忘实、泄实不忘虚、补之不留邪、祛邪不伤正为原则,慢性肝衰竭患者肝体受损,长期疗效待进一步观察,随证缓缓调之。(徐如龙 江西省南昌市中心医院青山湖院区)
(注:文中所载药方和治疗方法请在医师指导下使用。)
(责任编辑:刘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