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文化

扫一扫 二维码
  •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中医药文化
  • 留存千年的药用杵臼

    时间:2022-11-24 17:06:00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作者:韩晓雯  浏览:

    杵臼是一种将食物和药物粉碎的工具,起源甚早,至今仍在中药房和日常生活中广泛使用。

    成语“杵臼之交”一词,出自《后汉书·吴佑传》:一个名叫公沙穆的穷书生,想入太学,但苦于没有资粮,于是到吴佑家做舂米的佣人。吴佑与其交谈,发现这个佣人竟然谈吐非凡,很有见地,十分惊异,两人遂结为好友,“共定交于杵臼之间”。后来,公沙穆成为了一位受人敬仰的学者和官员。此后,人们就用“杵臼之交”比喻交朋友不在乎财富和身份。

    在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药博物馆中收藏有不少不同材质的杵臼,有石质、铁质和铜质的。这些材质的杵臼结实耐用,铁质的装饰有植物纹饰,铜质的则素面无纹,造型端庄大气,铜质上佳,两件铜药杵臼均为清代药房用具,十分珍贵。

    药用杵臼最早的记载见于马王堆汉墓出土的《五十二病方》,其中多次出现用木臼、柏杵、柏杵臼“舂之”的记载,说明最晚在战国时代,人们已经开始使用木质杵臼加工药物。汉代的《伤寒杂病论》中,有20余首方剂要求把药物“杵为散”,可见杵臼多用于加工散类药剂。唐代《备急千金要方》记载了桃仁、杏仁、葶苈、胡麻等种子药须“内臼中依法捣数百杵”,并说“秤、斗、升、合、铁臼、木臼……右合药所须,极当预贮”,可见杵臼是中药加工的必备器具之一。《雷公炮炙论》则详细记载了铁、石、木等质地的杵臼的不同用途。

    汉、唐、宋时期的多种医药文献均涉及杵臼的制作、质地和加工要求,而考古发现的杵臼为我们了解杵臼的外形提供了直观的信息。在考古遗迹中出土了不少铜、铁、石质、玉质杵臼,其中可以明确界定为药用杵臼的,有广州南越王墓出土的铜铁杵臼,墓中有五色药石位于铜铁杵臼旁,表明两者之间应有一定的联系。江苏仪征石碑村汉代木椁墓出土有铁臼及铜过滤器、铜量、铜碟形器、铜圭表等与炼丹有关的一组器具。西安何家村窖藏出土了玛瑙臼和玉杵,同时出土的有丹砂、钟乳石、紫石英、白石英等矿物药和盛药器、煮药器、温药器等。玛瑙臼和玉杵还有研磨过的痕迹,用作药物加工器是毫无疑问的。此外,在汉代的画像石、画像砖中,常见玉兔捣药的画面,其中也可以看到药用杵臼的形象。

    在药物加工中,乳钵与杵臼在功能上有一定的交叉,二者都具有捣碎和研磨的功能,但其功能各有侧重,因此具有不同的外形特点。乳钵侧重于研磨,口径较大而深度较浅,呈盆钵状,便于旋转研磨。杵臼侧重于捣碎,其口径较小而深度较大,便于上下杵捣。(韩晓雯 北京中医药大学)

    (责任编辑:刘茜)

    上一条:


    下一条:中医外科圣方:如意金黄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