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文化

扫一扫 二维码
  •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中医药文化
  • 中华诗词中蕴含的中医辩证思维

    时间:2022-5-13 9:13:00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作者:黄新生  浏览:

    暗叶啼风雨,窗外晓色珑璁。散水麝,小池东。乱一岸芙蓉。蕲州簟展双纹浪,轻帐翠缕如空。梦念远别、泪痕重。淡铅脸斜红。

    忡忡。嗟憔悴、新宽带结,羞艳冶、都销镜中。有蜀纸、堪凭寄恨,等今夜、酒血书词,剪烛亲封。菖蒲渐老,早晚成花,教见薰风。

    这首《塞翁吟》是宋代词人周邦彦的作品,描写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词牌《塞翁吟》因塞翁失马故事而得名,调名本意即以吟体的形式歌咏塞翁失马蕴含的祸福对立统一关系,启发人们辩证地看待问题。

    中医辩证思维是将自然界、社会、人作为一个整体,以相互联系、相互制约,从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观点,观察和研究生命现象、疾病诊断、预防养生研究等问题的思维方法。中医辩证思维是中医原创性思维,对于中医学理论体系和临床实践活动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其来源于中华传统文化,在很多古典诗词中均有体现。

    三焦经络联整体

    中医将人体看作一个有机整体,脏与脏、腑与腑、脏与腑之间通过三焦、经络等紧密联系、彼此协调。

    “暑天无暑荷天公,似觉吾家亦未穷。荫傍汉朝名将树,凉分楚泽大王风。洛遗书订三焦误,河负图观一点中。忽藉流萤足诗句,黄昏烨熠起林丛。”(宋代方回《暑天》)这首诗描写作者在暑天研究河图洛书,探讨关于三焦的学问,并不觉得天气炎热。三焦既是全身津液上下输布运输的通道,又是一身之气上下运行的通道,具有运行津液、通行元气的功能。可以说,三焦是人体脏腑组织的纽带,将心肺、脾胃、小肠、肝胆、肾、大肠、膀胱、女子胞等脏腑连为一体,是中医整体观的体现。如果抛开中医整体观而刻意将三焦等同于某个孤立的脏器,则难免会产生形质之辨,甚至会像诗人那样发出“洛遗书订三焦误”的感叹。

    “离家尚苦热,衣服唯轻绤。时节忽复迁,秋风彻经脉。”(节选自唐代王建《早发金堤驿》)这段诗描写秋风进入经脉,浑身感到寒冷,与离家时的炎热天气形成鲜明对比。经络概念的产生,与古人“观物取象,以象会意”的认识方法有关。一是直接观察到血液在脉管中流动,体表可触及的筋肉等条索状物,以及解剖可见的与脏腑形体官窍相连的系带状物等;二是运用“天人合一”的整体思维,将人体结构与自然界相关事物相比类,如河流湖泊等。在此基础上,将临床实践中通过针刺对人体经络感应传导现象的观察和导引、气功等而得出的认识,通过分析、归纳,逐步形成经络的概念。

    “南云北云空脉断,灵台经络悬春线。青轩树转月满床,下国饥儿梦中见。”(节选自唐代李贺《勉爱行二首送小季之庐山其二》)这段诗以经脉寸断为喻,描写分别时的痛苦之情。经络具有沟通联系、运行气血、感应传导及调节脏腑功能平衡等生理功能。通过经络的起止、上下、循行、出入、挟贯、属络、交、连、支、布、散等将五脏六腑、四肢百骸、五官九窍等组织器官有机地结合起来,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在经络的沟通联系下,脏腑、形体、官窍的各种功能得以协调统一。

    经络在人体的沟通联系作用是多方位、多层次的,如脏腑与体表的联系、脏腑与官窍之间的联系、脏腑之间的联系、经络之间的联系等。如果经络的沟通联系作用受阻,则人体一定会产生疾病,故诗人用经脉阻断形容痛苦的感情。

    中医用整体观看待疾病,认为一脏有病,可影响其他脏腑,治疗时非常注重脏腑之间的传变。如《金匮要略》曰:“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四季脾旺不受邪。”

    天人合一话联系

    中医以阴阳五行学说为基础,用普遍联系的观点看待问题,将天道、地道、人道归统于一,并因此建立了人—自然(环境)—社会(心理)医学模式。

    “缥囊蕊笈出秘方,日精月华链阴阳。炉开沐浴时日良,清夜玉杵闻琳房。服之刀圭换肝肠,三十六帝参翱翔。下视一笑争夺场,累累枯冢压北邙。”(节选自陆游《玉京行》)这段诗描写天人合一的养生方式。阴阳学说认为在自然界,凡是运动、向外、上升、弥散、温热、明亮、无形的事物属阳,相对静止、内收、下降、凝聚、寒冷、晦暗、有形的事物属阴。具体到人,则气为阳,精血津液为阴。人与自然界阴阳之气相参相应,天地阴阳之气的消长变化必然影响到人的生理活动及疾病变化。在此基础之上,古代医家认为人与自然同气、同构、同律,进而构建了天人合一的人体生命观。如脉应四时,具有春弦、夏洪、秋毛、冬石的变化规律;一天之内,疾病有旦慧、昼安、夕加、夜甚的变化规律。

    “莫怪樵夫骨相屯,支离糊口遂劳身。坐无礼数三人笑,病复心阳十月春。金石隐留诗后响,药烟浓拂麈边尘。久要不忘何妨别,古处相交岂厌新。”(清代黎简《万明府华亭相访甘分司道渊亦在座》)这首诗描写心阳病愈后的心情。阴阳的辩证思维具有相对性的特点,如五脏为阴,但心肺在膈上为阳;心属火,通夏气,为阳中之阳;肺属金,通于秋,为阳中之阴。肝脾肾在膈下,为阴。肝属木,通于春气,为阴中之阳;肾属水,通于冬气,为阴中之阴;脾属土,通于长夏,为阴中之至阴。中医学认为,整个自然界、整个人体,都处于永恒运动变化之中,主要体现在阴阳消长和气的运动等方面。

    “一粒微阳稍兆和,严凝莫奈雪霜多。天人胜负为消长,造物其如所息何。”(宋代陈普《孟子·一暴十寒》)这首诗描写阴阳消长变化引起季节更替。阴阳二气升降运动引起的交感相错、相互作用,是宇宙万物发生发展变化的根源,阴阳消长、转化是事物和现象发生、发展、变化的基本规律。消长,即在一定限度内,阴阳处于不断的消减和增长的量变过程,在彼此消长的运动过程中保持着动态平衡。转化,即在一定的条件下,阴阳处于向其相反的方向转化的质变过程,在相互转化运动过程中维持事物或现象的发展变化。

    “万历十八年十二月之朔,百舌声声叫如昨。如朋唤友互答应,乃是气机使然诺。”(节选自明代徐渭《十月望十二月朔百舌群鸣连日腊朔之夜雷电彻》)冬季出现了异常的现象,诗人认为是气机变化导致的。中医认为,气是构成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人体之气不断运动,流行全身,内至五脏六腑,外达筋骨皮毛。气的运动称为气机,气的运动形式可归纳为升、降、出、入四种。人体气的升降出入运动,形成生、长、壮、老、已的生命过程。生命过程就是一个动态的相对的平衡状态,“阴平阳秘,精神乃治”。

    “乾坤气化既成形,男女雌雄牝牡名。自是生生有形化,其中气化自流行。”(明代曹端《形化》)这首诗说明气化和形化的关系。气的运动产生的变化,称为气化。古代哲学用气化泛指宇宙万物的发生发展变化,中医学的气化主要是指人体之气的运动而引起的气血津液等物质与能量的新陈代谢过程,是生命最基本的特征。与气化相对,还有形化的概念,指的是气化而生万物之后,各物种的形体遗传。《二程遗书》曰:“万物之始皆气化,既形然后以形相禅,有形化。”世界万物所发生的一切变化都是气化的结果,由气化产生形体,形体消亡灭散则复归于气。

    对症下药效果好

    “阅世迁流两鬓摧,块然孤喟发群哀。星星未熄焚馀火,寸寸难燃溺后灰。对症亦知须药换,出新何术得陈推。不图剩长支离叟,留命桑田又一回。”(钱钟书《阅世》)对症下药一词出自朱熹《朱子语类》:“克己复礼,便是捉得病根,对症下药。”该词指的是医生针对病症开方用药,就会取得好的疗效。其典故来源于《华佗传》:倪寻、李延两人同时头疼发热,华佗仔细诊查后却给他们开了不同药方:倪寻用泻下剂,李延用解表药。两人看了药方很诧异,询问为什么同病而服药不同?华佗回答道:“倪寻的病是因内伤饮食引起的宿食不消,李延的病是由外伤风寒引起的肺气不宣,病因证候不同,用药自然不同。”这两人分别按药方服药,很快都痊愈了。

    所以古人对症下药,不仅看症状表现,也通过分析症状背后的病因病机而合理用药,这体现了中医辩证思维的智慧。

    辨证论治是王道

    “又如学医人,识病由饱更。风雨晦明淫,跛躄喑聋盲。虚实在其脉,静躁在其情。荣枯在其色,寿夭在其形。苟能阅千人,望见知死生。”(节选自苏轼《张寺丞益斋》)这段诗描写医生要根据病人的病因、症状、脉象等,结合中医理论,全面分析、作出判断,进行辨证论治,才能取得好的疗效。辨证是将四诊所收集的症状和体征,通过归纳、分析、综合,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的过程。论治就是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方法。

    张仲景《伤寒杂病论》确立了六经辨证的治疗原则,开辨证论治之先河,受到历代医学家的推崇,后来辨证论治成为中医认识和防治疾病的基本原则。《三因极——病证方论》曰:“故因脉以识病,因病以辨证,随证以施治,则能事毕矣。”临床常用的辨证有八纲辨证、气血津液辨证、脏腑辨证、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经络辨证等,均以中医辩证思维为指导。

    “治病如治国,药石匪妄投。君臣佐使间,大小理亦侔。人生精气神,浩荡天机流。阴阳既适职,体质分刚柔。肤革一以实,肓膏百无忧。”(节选自清代钱宝琛《治病》)这段诗说明治疗疾病要分析阴阳虚实,用药要注意君臣佐使搭配。八纲辨证是临床最为常用的方法,处处反映出辩证思维的特点。八纲以阴阳为总纲,表、实、热为阳,里、虚、寒为阴。八纲病证可互相兼见,如表寒里热、表实里虚、正虚邪实等。八纲病证可在一定条件下向对立面转化,如阴证转阳、阳证转阴、由里入表、由表入里、由虚转实、由实转虚、寒证变热、热证变寒等。论治过程以辨证为依据,确立治则治法。

    治则治法以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观点,揭示治疗过程中的矛盾运动、变化和发展。治则有扶正祛邪、标本缓急、协调阴阳、正治反治、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因人制宜等;治法有寒者热之、热者寒之、虚则补之、实则泻之、阳中求阴、阴中求阳、热因热用、寒因寒用、塞因塞用、通因通用等。

    中医辩证思维根植于中华传统文化,在认识人类生命活动、诊断防治疾病以及养生康复等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是中医学的一大法宝。(黄新生 河南省武陟县卫生健康委员会)

    (责任编辑:刘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