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眠,中医又有“不寐”“不得眠”“不得卧”“目不眠”等多种称谓,是以经常不能获得正常睡眠为特征的一种病症,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贾跃进系山西省名中医、第六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山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主任医师,从事临床、教学和科研工作40余年,在失眠调治上经验丰富,成效卓越。笔者有幸侍诊,现将其从肝郁辨治失眠三种常见证型的经验总结分享如下。
肝郁痰热
临床表现:心烦失眠,易醒伴身热,胸闷善太息,口苦咽干,烦躁易怒,痰黄稠,舌红苔黄腻,大便干,小便黄,脉弦数等。
治则治法:疏肝解郁,清热化痰。
常用方剂:柴芩温胆汤。
验案
刘某,男,59岁,2024年1月9日初诊。主诉:间断失眠30余年,加重1年余。自服舒乐安定2.5片效差。刻下:入睡困难,睡前烦躁、身热伴汗出,汗后不冷。22点上床,1~2小时后方可入睡。易醒2~4次,醒后难再眠。每夜可睡3~4小时,多梦,次日头蒙、眼干涩,纳可,可凉饮无不适,急躁易怒,全天神疲乏力,易受风感冒,打呼噜,二便调,苔黄厚腻,脉弦数。既往有颈动脉轻度硬化、颈椎退行性病变、甲状腺结节双侧多发、糖尿病。
诊断:失眠(肝郁痰热)。
处方:柴胡10g,黄芩15g,清半夏9g,陈皮10g,茯苓30g,夏枯草20g,浙贝母15g,合欢皮20g,制远志10g,炒酸枣仁20g,知母15g,生麦芽30g。7剂,水煎服,日1剂。
1月16日二诊:睡前心烦好转,失眠好转,曾服2.5片舒乐安定亦不眠,现减为1片后每夜可睡3~4小时。仍入睡困难,睡前身热,纳可,或伴头蒙,打呼噜,大便不畅,小便正常,苔黄厚腻,脉弦数。守上方加炒莱菔子18g、胆南星6g。7剂,煎服法同上。
4月7日三诊:药后失眠好转,可眠5小时左右,夜12点~5点。睡前身热好转,但仍入睡困难。纳可,时心烦,或头蒙,打呼噜,二便正常,苔厚黄腻,脉弦数。守上方减炒莱菔子,加礞石(先煎)15g、石菖蒲10g。7剂,煎服法同上。
4月25日四诊:药后效佳,眠约6小时,23点~5点,偶服西药1片。纳可,二便正常,苔黄厚腻,脉细弦。守上方加佩兰10g。7剂,煎服法同上。
按 本案为肝郁痰热型失眠,患者主诉失眠伴有烦躁、身热汗出、多梦、头蒙、眼干、急躁易怒、苔黄厚腻、脉弦数等症状,辨其主要证候为肝郁化火、痰热内扰。肝主疏泄,情志不畅可导致肝气郁结,郁久化火,火热扰心,同时,痰热交阻、气机不畅,故出现失眠诸症。此种证型常见,《景岳全书》亦提到:“痰火扰乱,心神不宁,思虑过伤,火炽痰郁而致不眠者多矣。”该患者虽以实证为主,但病程日久,已是花甲之年,气阴双亏,邪实未去而正虚渐显,故区别于肝火扰心的实热证,如《景岳全书》所曰:“不寐虽病有不一,然惟知邪正二字则尽之矣。”治疗时紧扣疏肝清热、化痰安神,用柴芩温胆汤加减治疗。柴胡、黄芩疏肝清热,半夏、陈皮、茯苓理气化痰,夏枯草、浙贝母清热散结,酸枣仁、远志养心安神。二诊时大便不畅,故加入炒莱菔子通畅腑气。患者有头蒙、苔黄厚腻、打呼噜等症状,为痰热遏阻清阳,故后续加用胆南星、礞石下气涤痰,石菖蒲芳香开窍,佩兰醒脾化湿。通过抓主症用主方,兼症加减治疗后,四诊时患者失眠明显好转,睡眠时间从3~4小时延长至6小时,西药用量也明显减少,效果显著,说明肝郁得疏、痰热得消、阴阳得调。
肝郁化火
临床表现:失眠多梦,身热汗出,口干口苦,急躁易怒,胸胁胀满,头晕目眩,目赤肿痛,耳鸣耳聋,便秘溲黄,舌红苔黄,脉弦数,女性乳房胀痛、月经不调等。
治则治法:疏肝解郁,清热降火。
常用方剂:丹栀逍遥散。
验案
唐某,女,34岁,2023年8月10日初诊。主诉:间断失眠10年余,加重1月。10年前生育后因家庭矛盾出现失眠,近日生气后失眠加重,未服催眠药。刻下:入睡困难,23点上床,睡前多虑,1小时后才可入睡,眠浅,多梦,6点半起床。次日时头晕、精神差,素急躁易怒,纳可,可凉饮。月经周期正常,但量少,经期3天、第1天腰困。大便2~3日一行,不畅,小便调,舌尖红,脉弦细。血压正常,既往有系统性红斑狼疮。
诊断:失眠(肝郁化热)。
处方:牡丹皮15g,百合20g,当归10g,白芍15g,柴胡10g,香附10g,茯神15g,炒酸枣仁20g,合欢皮20g,炒枳实15g,制远志10g,生麦芽30g。7剂,水煎服,日1剂。
8月24日二诊:药后失眠、乏力好转,但仍入睡困难。纳可,近咽干痒,时打嗝,大便2~3日一行,不畅,小便正常,舌尖红,脉弦。守上方百合加为30g,另加炒莱菔子18g、芦根30g。7剂,煎服法同上。
8月31日三诊:药后失眠明显好转。自觉腹有胀气。纳可,晨口干,喉中略有黄痰,大便2日一行,舌红,脉弦。守上方加火麻仁30g、瓜蒌15g。7剂,煎服法同上。
9月7日四诊:近眠可,多梦减少,23点上床,20~30分钟入睡,6点半起床。纳可,喉中有少量黄痰。大便日一行。舌尖红,脉细弦。守上方减炒酸枣仁,加柏子仁15g。
按 本案为肝郁化火型失眠。肝为起病之源,患者产后精血亏虚,复因情志拂郁,致肝失条达,郁而化火,如孙一奎《医旨绪余》载:“是以七情一有不遂则生郁,郁久则生火。”火热上扰心神,故出现入睡困难、多梦易醒。肝郁日久,易出现木郁克土,《金匮要略》曰:“见肝之病,知肝传脾。”患者已现打嗝、腹胀,乃肝病犯脾之象。同时,大便不畅,为肠道传导失司,存在气机不畅,加重心神不安。患者失眠10余年,久病必虚,阴精暗耗,为虚实夹杂之候,用丹栀逍遥散加减疏肝解郁、滋阴降火,同时,用枳实、炒莱菔子、火麻仁等通腑泄热、调畅气机,用茯神、远志、酸枣仁、合欢皮、柏子仁等养心补肝、宁心安神。因栀子苦寒,易伤脾胃,对胃肠虚弱者,贾跃进常用百合代替栀子来滋阴清热,且百合也有安神的作用。全方疏肝清热配伍柔肝养心之品,通腑降浊兼顾滋阴润燥之法,达“疏泄而不伤正,养阴而不碍邪”之效。
肝郁脾虚
临床表现:失眠焦虑,烦躁易怒,食少纳呆,胃满腹胀,嗳气吞酸,神疲乏力,面色萎黄,大便溏稀,舌胖有齿痕,脉沉弦。
治则治法:疏肝解郁,补脾益气。
常用方剂:香砂六君子汤。
验案
杨某,女,34岁,2023年12月10日初诊。主诉:间断失眠8年,未服催眠药。刻下:入睡困难,23点上床,约1小时入睡,睡前多虑,3~4点易醒,醒后可再眠至6点。夜流涎,纳可,不可凉饮,凉饮易泻,神疲乏力,腰膝酸软;易紧张;冬天手怕冷,夏天烦热;月经周期正常,量少,偶痛经;大便时稀,小便调;舌胖有齿痕,苔腻,脉细弦。
诊断:失眠(肝郁脾虚)。
处方:香附10g,砂仁(后下)8g,党参20g,炒白术20g,茯苓30g,陈皮10g,当归12g,白芍18g,炒酸枣仁20g,合欢皮20g,制远志10g,炒薏苡仁30g。7剂,水煎服,日1剂。
12月18日二诊:药后多虑好转,失眠明显好转,深睡眠增多。手冷,纳可,二便正常,齿痕减轻,脉细弦。守上方加桑枝30g。7剂,煎服法同上。
12月25日三诊:近眠佳,手冷好转。纳可,偶乏力,二便正常;昨月经至,有血块,但未腹痛;舌胖齿痕,苔腻明显好,脉细弦。守上方加丹参15g。7剂,煎服法同上。
按 肝郁脾虚证以肝失疏泄、脾失健运为核心病机。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工作和生活压力日渐加大,同时,生活水平的提高也导致肆意饮食、酒肉无常日趋普遍,日久极易损伤脾胃,所以失眠患者中肝郁脾虚型比较多见。肝脾是人体的两大枢纽。肝藏血、主疏泄,是气机升降出入的枢纽。百病生于气,治病先调气,气机的升降出入是人体生命活动的保障,如《素问·六微旨大论》所提:“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故非出入,则无以生长壮老已;非升降,则无以生长化收藏。”脾统血、主运化,是气血生化输布的枢纽。脾胃健运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基础,《素问·经脉别论》云:“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脾胃作为饮食代谢的中心环节,被誉为后天之本。肝气郁结、疏泄失常出现气机不畅,可导致失眠;脾虚运化失常,气滞中焦,出现腹胀、纳呆等脾胃不适,“胃不和卧不安”,叠加肝郁加重失眠。用香砂六君子来疏肝健脾,并将《古今名医方论》中原方的木香换为香附,从而增强疏肝解郁、理气宽中的功效。用当归、白芍养血柔肝,配合香附行气解郁、丹参活血调经,暗合王清任“周身之气通而不滞,血活而不瘀,气通血活,何患不除”的气血观点,尤适女性经量偏少及痛经的体质。因其手冷,加桑枝来畅达四肢经络,通利关节。用酸枣仁、合欢皮、远志等养血宁心安神,改善睡眠状况。主症用主方,兼症加减,诸药并用,效果显著,失眠状况明显改善。(李珠怀 山西省晋中市平遥鹊景康堂中医诊所)
(注:文中所载药方和治疗方法请在医师指导下使用。)
(责任编辑:刘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