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罗恩病是一种慢性炎性肉芽肿性疾病,病变可累及从口腔至肛门的全消化道,特征性表现为黏膜节段性纵行溃疡及透壁性炎症。近年来,其全球发病率与患病率持续上升,因其病因未明、临床表现异质性显著(如腹痛、腹泻、肠梗阻等)且易反复迁延,已成为消化系统疾病诊疗中的难点。
现代医学通过免疫抑制剂、生物制剂等手段虽可诱导部分患者临床缓解,但仍面临复发率高、药物副作用及手术并发症等挑战。中医认为,克罗恩病归属于“肠痈”“久痢”“泄泻”等范畴。国医大师、河北省中医院主任医师李佃贵深耕消化系统疾病诊疗五十余载,以“浊毒理论”为核心,构建了克罗恩病“浊毒损络、脾虚为本”的创新辨治体系,临床疗效显著。笔者有幸随师临证,现系统梳理其治疗克罗恩病的学术经验,以期为临床实践提供参考。
病因病机
病因
李佃贵认为,外感寒湿浊毒是克罗恩病发病的重要诱因。基于浊毒理论,湿邪滞于中焦,阻碍气机升降,形成“湿浊内壅→郁久化热→酿生浊毒”的病理链。寒湿与肠道本有的阳明燥热相搏结,导致“寒热错杂、浊毒胶结”,浊毒灼伤肠络,气血壅滞而成痈,故见腹痛频作、黏液脓血便。此过程印证了“浊毒损络”的核心病机——浊毒不仅损伤肠黏膜(络脉),更通过“毒瘀互结”加重肠道纤维化与肉芽肿形成。
他还认为,情志失调致肝失疏泄,肝郁乘脾,脾虚失运则湿浊内生。脾胃气机斡旋失司,清阳不升、浊阴不降,湿浊郁久化毒,积滞肠道而发为泄泻。饮食不节直接损伤脾胃,脾虚则运化无力,湿浊内蕴中焦。湿浊郁而化热,形成“湿热浊毒”,流注肠道,腐蚀肠络,发为痈脓;若过食生冷,寒湿困脾,脾阳不振,阳不化浊则浊毒凝滞,进一步阻碍肠腑通降,引发腹痛、泄泻。此过程体现了“脾虚→浊毒→肠损”的恶性循环,与浊毒理论“脾虚为浊毒化生之基”高度契合。此外,患者久病体虚,脾胃虚弱,运化失司,湿困脾土,寒伤脾阳,燥伤肠络,肠道失司,清浊不分或气血生化乏源,血脉空虚,脉道凝滞,产生瘀血,瘀浊阻肠,形成“虚—瘀—毒”交织的复杂病机。
病机
浊毒为阴阳乖戾所化,具有胶着壅滞、缠绵耗损的双重特性。该病病程中浊毒既是致病因素,又是病理产物,易形成“浊毒致虚,虚甚浊凝”的恶性循环。其致病特点有三:①秽浊黏滞,阻碍三焦气化;②腐溃伤络,蚀损肠膜脂膏;③沉痼入络,耗竭真阴元阳。
初期(浊毒壅盛期):此阶段病机特点表现为卫阳抗邪与浊毒搏结的动态过程。由于外感六淫引动体内伏邪,尤以湿热浊毒为甚,首犯肺脏这一“华盖”之器。肺气失于宣发肃降,致使与其相表里的大肠传导功能受阻,形成肺肠同病的特殊病理态势。浊毒壅滞三焦气机,临床可见剧烈腹痛拒按、暴泻臭秽、里急后重等实证特征,舌象多见红绛苔黄腻,脉象滑数有力。此时虽浊毒势盛,但患者元气尚未虚馁,正邪交争剧烈。肠镜观察可见黏膜层显著充血水肿,此乃浊毒初犯气分的典型病理征象。
中期(浊毒困脾期):病程进展至此阶段,浊毒困阻中焦、损伤脾运的病机特征凸显。浊毒久稽脾胃之域,不仅困遏脾阳升清,更与内生湿浊、气机阻滞形成“浊毒—湿浊—气滞”的恶性病理三角。脾失健运则水谷精微输布失常,胃失和降则浊阴上逆,临床呈现虚实夹杂之候:既有食少腹胀、泻下黏液、倦怠乏力等脾虚症状,又见舌苔浊腻、脉象濡数等浊毒残留之征。此时“浊毒损络”的微观病理特征显现,肠镜下可见血管纹理紊乱的肠络瘀阻现象,以及特征性的铺路石样脂膜侵蚀改变。更因肺脾气虚导致卫外失固,易形成伏留浊毒与外感新邪交互为患的复杂病势。
后期(浊毒损肾期):疾病终末期呈现浊毒深伏入络、脾肾阴阳俱损的危重病机。浊毒循三焦传变,深伏于太阴、少阴、厥阴三经,暗耗先天真元,形成“浊毒致虚、虚瘀生毒”的恶性循环。脾肾阳虚失于温煦,则见畏寒肢冷、完谷不化、晨泄鹜溏等寒象;浊毒郁久化燥伤阴,又可出现五心烦热、口干夜甚、舌红少津等真阴耗损之候。肠镜检查可见深大溃疡、假息肉形成等“浊毒蚀络”的终末期改变,病理学显示透壁性炎症的络损特征。此期印证了张景岳“五脏之伤,穷必及肾”的经典论述,浊毒经年累月消烁肠道脂膜,终致先天失养、后天匮乏的“浊毒—虚劳”终局,呈现阴阳两虚、形神俱损的复杂病态。
治疗原则
固护脾肾为之本
脾胃失司为浊毒内生的核心病机。《脾胃论》所言“内伤脾胃,百病丛生”与浊毒理论中“脾虚生湿,湿聚成浊,浊郁化毒”的病理链条高度契合。克罗恩病患者病程迁延,脾失健运则水谷精微不化,胃失和降则浊阴不散,清浊相干而酿生浊毒。李佃贵以四神丸合参苓白术散加减治疗中后期脾肾两虚证,正合浊毒理论“扶正祛浊”之要旨。如肉豆蔻、补骨脂温补命门以蒸化水湿,人参、白术健运中焦以升清降浊,茯苓、薏苡仁渗利湿浊以给邪出路。此治法通过恢复脾肾气化功能,既固本培元以绝浊毒化生之源,又调和气血以复机体排浊之力,彰显了“治病求本”的浊毒辨治思维。
燥湿化痰畅气机
浊毒理论强调“浊阻气机”的致病特点,与《医门法律》“脾肾气虚,水注为痰”的论述相互印证。克罗恩病患者中焦气化失司,清浊不分则湿浊内生,痰饮留滞更碍气机,形成“浊—痰—气滞”的恶性循环。李佃贵选用炒白术、薏苡仁等健脾化浊之品,配合香附、枳壳等理气药物,正合“治浊先治气,气行浊自化”的浊毒治疗法则。柴胡、合欢皮的运用更暗合“肝主疏泄以助脾胃运化”的浊毒调治思想,通过三焦气机通调,使湿浊得化、痰饮得消,从根本上阻断“浊毒—气滞—痰瘀”的病理传变。
活血化瘀贯始终
浊毒理论提出“浊毒入络,瘀毒互结”的病机特点,与克罗恩病“瘀血贯穿全程”的临床特征高度吻合。浊毒胶着血脉,不仅导致“血浊而瘀”的微观病理改变,更形成“瘀阻浊留”的恶性循环。李佃贵以桃仁、红花等化瘀之品配伍陈皮、木香等理气药物,既遵循“行血调气”的古训,又契合浊毒理论“化瘀以祛浊”的现代创新。尤其针对浊毒化热、灼伤血络之病机,选用赤芍、牡丹皮等凉血化瘀药;全蝎、僵蚕等虫类药的选用,则体现了“搜剔络中浊毒”的治疗智慧,多层次破解浊毒与瘀血的胶着状态。
清热解毒防传变
浊毒理论将“浊毒化火”视为疾病传变的关键环节,与叶天士“入血就恐耗血动血”的温病学说一脉相承。克罗恩病活动期湿热浊毒壅盛,血败肉腐而成脓血便,正应”浊毒炽盛,腐肌败血”之病机演变。李佃贵以白头翁汤加减清热解毒,既遵循“热毒当清”的常规治法,更暗含浊毒理论“截断扭转”的防治思想。如地榆、赤芍凉血护络以防浊毒入营,车前子、萆薢分利二便以给浊毒出路,金银花、连翘透热转气以防浊毒内陷。非活动期持续使用清热化湿之品,则体现了“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的浊毒全程管理理念,通过消除浊毒滋生环境防止疾病复发。
验案举隅
患者,男,19岁,2024年11月16日初诊。患者自述半年前开始无明显诱因下出现黏液脓血便,每天3~4次,肠镜下病理示:横结肠黏膜中重度慢性炎症。患者同时患有慢性非萎缩性胃炎、十二指肠肠炎。现病史:患者胃脘针刺样疼痛伴有胃胀半年余,纳可,寐一般,大便日行2~3次,无黏液,质稀,舌红苔薄黄腻,脉弦滑。
西医诊断:克罗恩病。
中医诊断:肠痈(脾虚湿盛)。
治法:健脾化湿,泻浊解毒。
处方:白芍30g,当归9g,百合12g,乌药12g,川芎9g,炒白术6g,三七粉3g,茵陈15g,黄连12g,半枝莲15g,苦参12g,白花蛇舌草15g,鸡骨草15g,藿香12g,大腹皮12g,广木香9g,葛根12g,地榆12g,秦皮12g,白头翁12g,扁豆12g,芡实12g。14剂,水煎服,日1剂,早晚分服。
11月30日二诊:患者自述症状缓解,腹痛偶有发作,无腹胀,大便日3~4次,大便质稀,舌红苔薄黄腻,脉弦细滑。上方去半枝莲、苦参、白花蛇舌草、鸡骨草,加入醋香附15g、苏梗15g、青皮15g、柴胡15g。14剂,煎服法同前。
按 本案患者以黏液脓血便为主症,结合舌红苔黄腻、脉弦滑之象,符合浊毒理论中“脾虚湿蕴,浊毒化热”的核心病机。脾虚失运则湿浊内生,壅滞中焦而见胃脘胀痛、大便溏稀;湿浊久郁化热,灼伤肠络则发为脓血便,正如《金匮要略》所言“热之所过,血为之凝滞”。初诊处方以健脾化湿、泻浊解毒立法,暗合浊毒理论“扶正祛浊”与“给邪出路”的双重治则:炒白术、扁豆、芡实健脾固本以绝湿浊之源;黄连、白头翁、秦皮、半枝莲等清热解毒,直折浊毒化火之势;茵陈、藿香芳香化浊,木香、大腹皮行气导滞,共奏“气行则湿化,浊去则毒消”之效。当归、三七粉活血化瘀,既应“久病入络”之变,又合“血浊同源”之理,阻断浊毒与瘀血胶结。
二诊脓血便缓解而大便仍稀、苔腻脉滑,提示湿浊未净而气机未畅。去半枝莲、苦参等苦寒之品,防过剂伤脾;加香附、苏梗、青皮、柴胡,强化疏肝理气之功,体现浊毒理论“调肝以助脾运”的辨治思维。柴胡升发少阳之气,香附疏解三焦郁滞,与木香、青皮形成“升降相因”之势,既助脾胃升清降浊,又促湿毒从二便分消。此调整契合“祛浊不离气化”的浊毒治疗原则,通过气机调畅恢复脾运,既防浊毒再生,又为后续健脾固本创造条件。
全案始终以脾虚浊毒为病机主线,初诊侧重“清化有形浊毒”,二诊转向“疏调无形气机”,层次分明地贯彻了浊毒理论“扶正祛浊、分期论治”的思想,彰显了“未病防浊、既病截浊”的中医防治观。(魏君洁 河北中医药大学)
(注:文中所载药方和治疗方法请在医师指导下使用。)
(责任编辑:刘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