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与临床

扫一扫 二维码
  •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学术与临床
  • 贾跃进应用膏方经验

    时间:2025-4-25 15:45:00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作者:李珠怀  浏览:

    膏方,又称膏滋、煎膏、膏药等,是根据中医药理论确定处方后,再通过多道工艺熬制而成的半固体膏状中药制剂,是中医药的八大传统剂型之一,历史悠久,临床应用广泛。因其口感良好、服用方便、药力缓和、调治全面,患者接受度越来越高,特别是在慢性病、疑难杂病方面优势显著。膏方融合了补益、却病、纠偏、防病的多重效果,著名中医大师秦伯未《膏方大全》曰:“膏方并非单纯补剂,乃包含救偏却病之义。”通过长期服用膏方,可起到补中寓治、治中寓调、调防结合的良好作用。

    贾跃进系山西省名中医、第六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山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主任医师,对膏方有深入的研究和应用,擅长用膏方调治失眠、眩晕、胃痞等疾病,经验独到。笔者有幸侍诊,现总结其经验供同道参考。

    临证经验

    集辨病、辨体、辨证于一体。

    膏方需要在整体观念指导下,结合辨病、辨证、辨体,根据个体差异而立法组方、依法给方。辨证是针对患者当前的主要矛盾,辨病则更多是考虑疾病的根本矛盾,膏方服用时间一般长达45~60天,处方制膏后则难以随时调整,所以在辨证的同时,也要注重辨病,以期标本兼治,协调气血阴阳,达到以平为期。同时,还要与辨体相结合,膏方要考虑患者的年龄、性别、生活环境、先天禀赋等不同,做到选方用药因人而异。如老年人脏腑衰退,气血运行迟缓,膏方中多佐行气活血之品,常用郁金、川牛膝、延胡索等;妇女以肝为先天,易致肝气郁滞,宜辅以疏肝解郁之药,常用香附、柴胡、川楝子等;小儿为纯阳之体,不能过早服用补品,如果确实需要,多以甘淡之品调养,常用太子参、茯苓、怀山药等;中年人负担堪重,又多为七情劳逸所伤,治疗时多需补泻兼施。

    突出肝脾两个枢纽,注重疏肝健脾。

    肝脾是人体重要的两个枢纽。肝主疏泄,为阴中之少阳,调畅全身气机,是人体气机升降出入的枢纽。如清代医家周学海在《读医随笔》中所强调:“肝者,贯阴阳,统血气,居真元之间,握升降之枢。”脾属土居中焦,为气血生化之源,是人体气血生化输布的枢纽,被誉为“后天之本”。《脾胃论》曰:“百病皆由脾胃衰而生也。”李中梓《医宗必读》进一步解释道:“一有此身,必资谷气,谷入于胃,洒陈于六腑而气至,和调于五脏而血生,而人资之以为生也,故曰后天之本在脾。”二者通过疏泄与运化的协同,共同维持人体气机通畅和气血充盈,是人体生命活动的核心调控系统。

    贾跃进认为,现代人普遍生活压力大,竞争激烈,社会交际紧张,再加生活失律、熬夜少眠、心情压抑不舒者十之八九,同时,生活水平提高后常食肥甘厚腻,饮食不节,酒肉无常,冷饮失度,脾胃多受损,脾运失健运化受阻,易积滞不化,助湿生痰,降低疗效。所以开具膏方时必须注重疏肝健脾,疏肝药常用香附、柴胡、川楝子、玫瑰花等,健脾药常用党参、炒白术、茯苓、炒薏苡仁等。

    强调畅腑气通气机,注重调气治百病。

    《黄帝内经》提出了“百病生于气”,贾跃进认为气机失调是疾病发生的最基本机理,推崇朱丹溪的“六郁”之说,认为气郁为六郁之要,并与瘀血、痰湿、郁火、食积互为因果,进一步阻碍气机的畅达。如《丹溪心法》所言:“气郁则生湿,湿郁则成热,热郁则血不行,血郁则食不化,六者相因为病也。”膏方比较滋腻,更需要注重气机调畅,使补而不滞,同时防止闭门留寇之弊。而在调畅气机中,贾跃进最注重的是通腑,“六腑以通为用、以降为顺”,特别是对于二便不利者,遵从《黄帝内经》中“小大不利治其标”的思想,常通过通腑气来畅气机,进而达到气血冲和、百病自愈。通腑气常用枳实、炒莱菔子、厚朴等。

    重视强肾固本,注重先后天互补。

    膏方常用于中老年人的调摄和治疗,中老年人精气渐衰,适应能力和抵抗能力减退,而肾为先天之本,主藏精、主水液代谢和主纳气,肾中精气是生命活动的原始动力,充盈与否影响着人体的抗病能力,如《冯氏锦囊秘录》所言:“足于精者,百病不生;穷于精者,万邪蜂起。”治疗的高境界就是要激发人体自身的治愈能力。在膏方运用中,贾跃进重视强肾固本,注重先天脾和后天肾的互资互补,通过健脾来充养后天肾,通过强肾力求“阴中求阳、阳中求阴”来资先天脾,通过脾肾互补来平衡先后天能量储备和促进全身机能协调,进而促进慢性病的调治和康复。补肾常用怀山药、熟地黄、益智仁、黄精、鹿角胶等。

    慎用腥臭苦涩药、避用有毒副作用的药物。

    膏方服用时间长,开具膏方时一定要防止蓄积中毒,慎用腥臭苦涩药,避用有毒副作用的药物,处方时需谨慎,做到慎选细斟,避免对肝肾等功能的损害。如何首乌、补骨脂、龙胆草、蜈蚣等长期服用可能导致肝毒性;雷公藤、关木通、马兜铃、补骨脂等过量久服可导致肾毒性;麻黄、细辛等可能会导致心脏的不良反应;虫类药味腥易呕致敏,可打粉装胶囊服用。同时,常配用阿胶、鹿角胶、龟板胶、鳖甲胶等血肉有情之品扶正补虚,补益气血,且可助膏成型。

    先行“开路方”,注重探路铺路为先。

    “开路方”是指在正式开出或服用膏方之前,常让患者先行服用1~2周的汤剂来探路铺路。贾跃进多用香砂六君子加减来作为开路方,其作用主要是:一是祛除病邪,使患者的病情处于稳定、趋于和缓,可以接受膏滋方的治疗或滋补。二是用开路方调理脾胃功能,改善胃肠道的消化吸收情况,为消化吸收膏滋方创造条件。三是通过开路方了解患者对方药的适应情况,进行试探性的调补,摸索一下服药后的反应,以便辨证更准确,调治更对路,膏方效果会更理想。

    验案举隅

    案一 失眠

    张某,女,55岁,2022年11月1日初诊。主诉:失眠12年,加重6个月。无明显诱因出现失眠,自行口服阿普唑仑1片,效欠佳。刻下:入睡困难,思虑多,夜十点半上床,1小时以后才能入睡。易醒3次,醒后难再眠。遇事急躁易怒。纳可,饮凉胃不适。精神差。偶腰困。时胁肋痛,少腹、臀部亦疼。大便干,1~2日一行。小便正常。舌胖、有齿痕,脉细弦。

    诊断:失眠(肝郁脾虚,瘀血阻滞)。

    开路方:香附10g,砂仁(后下)8g,党参20g,炒白术20g,茯苓30g,清半夏9g,陈皮10g,合欢皮20g,延胡索15g,川楝子10g,炒莱菔子15g,生麦芽30g。7剂,水煎服,日1剂。

    11月8日二诊:中药4剂后配合西药入睡稍好转,相比以往有睡意。易醒3~4次。纳可,乏力稍好。大便干,1~2日一行。小便正常。舌胖、有齿痕,脉细弦。膏方:当归200g,白芍300g,柴胡200g,香附200g,党参200g,炒白术200g,茯苓200g,清半夏180g,陈皮200g,合欢皮200g,制远志180g,生龙骨(先煎)300g,生牡蛎(先煎)200g,夜交藤200g,川牛膝180g,延胡索180g,丹参200g,郁金180g,川楝子150g,玫瑰花180g,桑寄生200g,枸杞子200g,枳实200g,炒莱菔子200g,炒芡实200g,鹿角胶(烊化)100g,蜂蜜600g,黄酒250ml。上方熬制成膏,早晚各服10g。

    2023年10月12日三诊:药后失眠好转,配合阿普唑仑1片较易入睡。睡前思虑多,易醒稍好,醒2~3次,遇事甚。纳可,喜热饮。精神可。胁肋痛好转。面红疹。小便正常,大便干,不畅。舌胖、有齿痕,脉弦。守上膏方加白鲜皮150g、连翘200g。煎服法同上。

     患者主诉是失眠,表现为入睡困难,易醒多次。其根源主要是肝郁脾虚、瘀血阻滞。素思虑多、急躁易怒、胁肋痛、脉弦等提示患者肝气郁滞;饮凉胃不适、舌胖齿痕提示存在脾胃虚弱;胁肋、少腹、臀部等多处疼痛,提示瘀血阻滞,不通则痛。膏方服用时间长,必须深思熟虑,力求立法平衡,讲究用药配伍,注重补泄结合、气机畅通、动静平衡、润燥相宜,以充分发挥膏方的特色和优势。故先用香砂六君子加减作为开路方来疏肝健脾。膏方用逍遥散和柴胡加龙骨牡蛎汤作为基础方加减,在疏肝解郁、养血柔肝、理气健脾、活血化瘀、镇惊安神的同时,考虑该患者为闭经后的女性,已经“天癸竭,地道不通”,肾精不足,容易出现骨质疏松、腰膝酸软等症状,用桑寄生、枸杞子、芡实、鹿角胶来滋补肝肾、益肾固精,配用枳实、炒莱菔子来通腑畅气机。服用膏方后患者感觉效果良好,失眠症状得到了缓解,次年又主动要求服用膏方,并据其面易生红疹,在原膏方基础上加了白鲜皮、连翘来清热解毒、疏散风热。

    案二 眩晕

    程某,女,78岁,2021年10月25日初诊。主诉:间断眩晕50余年,加重1个月余。西医曾诊断为脑供血不足。刻下:时眩晕,猛抬头时甚,饥饿、劳累、活动剧烈时加重。站立闭眼觉晕。血压略低。腰膝酸软。嗜睡,精神欠佳。纳一般,热饮。喉中略有白痰。大便日一行,不畅。夜尿3次。时手脚抽掣。舌胖、有齿痕,脉沉细。

    诊断:眩晕(肾精不足,痰瘀阻滞)。

    开路方:党参20g,炒白术20g,茯苓30g,清半夏9g,陈皮10g,石菖蒲10g,赤芍15g,怀牛膝30g,益智仁30g,枳实12g,炒莱菔子15g,生麦芽30g。7剂,水煎服,日1剂。

    11月1日二诊:症状基本同上,药后头晕好转,纳好转。大便不畅,夜尿3次。时手脚抽掣。舌胖、有齿痕,脉沉细。膏方:党参200g,炒白术200g,熟地200g,山茱萸200g,炒山药200g,黄精300g,菟丝子200g,益智仁200g,骨碎补150g,当归200g,白芍200g,石菖蒲180g,郁金200g,知母200g,葛根300g,天麻200g,僵蚕150g,陈皮200g,丹参200g,怀牛膝200g,石斛200g,生地黄200g,延胡索200g,赤芍200g,枳实150g,炒莱菔子200g,生麦芽300g,鹿角胶(烊化)250g,龟板胶(烊化)200g,蜂蜜800g,黄酒250ml。上方熬制成膏,早晚各服10g。

    2022年12月12日三诊:药后头晕基本消失,腿抽掣好转。嗜睡明显好转,午睡由2小时减为1小时。纳可,乏力。大便日一行,不畅。夜尿2~3次。舌胖、有齿痕,脉细。守上膏方加肉苁蓉200g。煎服法同上。

    2023年11月2日四诊:头晕明显好转,抬头时偶发作。纳可,精神好转,乏力不明显。腿未抽掣。眠可。大便基本正常,日一行。夜尿2~3次。舌胖、有齿痕,脉细数。守上膏方,鹿角胶减为150g,益智仁加为300g,另加麦冬200g、菊花200g。煎服法同上。

     该患者属肾精不足型眩晕,主要表现为眩晕、腰膝酸软、精神萎靡、苔淡白、脉沉细等,治以左归饮合四君子汤加减,从而起到补肾填精、健脾化痰、益气养血、醒脑开窍等作用。患者病程日久,年老体弱,肾精亏虚,膏方为大剂复方,适用于久病体虚患者的调治,能够起到多脏器同治、气血阴阳共调的作用。在滋补肝肾的同时,贾跃进还注重了健脾补气,膏方滋腻,滋补效果的发挥离不开脾胃健运,如李东垣《脾胃论》所言:“元气之充足,皆由脾胃之气无所伤,而后能滋养元气。若胃气之本弱,饮食自倍,则脾胃之气既伤,而元气亦不能充,而诸病之所由生也。”一方面,用六君子汤加减作为开路方强化脾胃功能,使膏方更具针对性。另一方面,膏方中注重健脾和胃,动静结合。补药多属静药,多凝滞固守,阻碍气机,所以需配伍陈皮、延胡索、赤芍等善流动走窜的动药,避免补药阴柔滋腻的凝滞。对于大便不畅,在健脾补肾的基础上,用枳实、炒莱菔子、肉苁蓉等通腑以调畅气机。

    案三 胃痛

    郭某,男,69岁,2021年10月18日初诊。主诉:间断胃痛6年。刻下:时胃隐痛,伴胸闷,空腹多发。纳一般,不可饮凉,食凉胃不适。咽痒,时有痰。偶双眼糊。眠可。素怕冷,精神差,易疲劳。左大腿骨折术后半年,活动欠灵活。大便稀,日一行。夜尿2~3次。舌胖、有齿痕、边暗,脉细弦。胃镜检查提示反流性食管炎、食道裂孔疝。胸部CT提示双肺多发结节,较大者4mm×3mm。血尿酸480μmol/L。

    诊断:胃痛(脾肾两虚,痰瘀阻滞)。

    开路方:香附10g,砂仁(后下)8g,党参20g,炒白术20g,茯苓30g,清半夏9g,陈皮10g,丹参15g,郁金15g,怀牛膝30g,炒薏苡仁45g,生麦芽30g。7剂,水煎服,日1剂。

    10月25日二诊:药后感觉良好,胃不适好转,饭量略增,大便稀好转。舌胖、有齿痕、边暗,脉细弦。膏方:党参180g,炒白术200g,茯苓200g,清半夏120g,陈皮200g,丹参200g,郁金180g,熟地黄200g,炒山药200g,山茱萸200g,黄精200g,怀牛膝300g,炒杜仲200g,菊花180g,枸杞子200g,桑寄生300g,炒薏苡仁200g,炒芡实200g,神曲200g,生麦芽200g,鸡内金100g,鹿角胶(烊化)100g,蜂蜜400g,黄酒250ml。上方熬制成膏,早晚各服10g。

    2022年10月27日三诊:药后自觉胃疼、胸闷均好转。偶胃酸。午睡醒后偶略胸闷。纳可,少量饮凉未觉不适。时咽干音哑。精神好转,1天分2次步行1万步,1万步后左腿行动欠灵活。眠可,睡7个小时。大便稀好转。夜尿2次。舌胖、有齿痕、边暗,脉弦。守上膏方加桔梗150g、炙黄芪300g、乌贼骨150g。煎服法同上。

    2023年10月30日四诊:近1年未胃痛及胸闷,纳可。未胃酸。时音哑。左腿上下台阶欠灵活。眠可,睡8个小时,易醒1~2次。大便正常,偶稀。夜尿1次。舌胖,齿痕减少,脉细弦。守上膏方减乌贼骨,炒芡实加为300g,加知母200g、生龙骨300g、延胡索180g。煎服法同上。

    2024年10月31日五诊:未胃痛及胸闷,近吞咽不利,食物干时甚。偶双眼糊。纳可。夜醒2次。大便正常。左腿好转,活动可。舌胖,脉弦。2024年9月11日体检提示双肺多发钙化灶,未见肺结节。血尿酸已正常。守上膏方加浙贝母100g。煎服法同上。

     该患者胃痛伴胸闷,主要是因食道裂孔疝所致,胃通过膈食管裂孔凸入胸腔引发了胸腹疼痛不适、胸闷等症状。此病多发于中老年人,一般女性多于男性。中医认为,食道裂孔疝主要是因为素体脾虚,中气不足,复为外邪侵袭,使脾虚寒盛,胃失和降,胃气上逆所致。同时,患者已至古稀之年,已经“五脏皆衰,筋骨解堕,天癸尽矣”,且骨伤耗损元气,而脾为后天之本,肾为先天之本,需先后天脾肾同补,如《傅青主女科》所言:“脾非先天之气不能化,肾非后天之气不能生。”所以健脾补肾为主固其根本,用六君子汤健脾祛痰,地黄类方补肾强骨。膏方对于慢性损耗性疾病优势明显,药力缓和、作用持久,可以顾护脾肾实现缓调慢补。同时,该患者能积极配合锻炼,效果显著,服用2年膏方后,胃痛、胸闷未再发作,大腿灵活性、大便等均明显好转,并且肺结节消失,血尿酸也变正常。

    案四 汗证

    齐某,女,44岁,2021年1月17日初诊。主诉:多汗18年。18年前生育后出现多汗。刻下:汗多,头部甚,活动、天热时加重。头怕风,时头痛,背怕冷。偶胸闷、两肋疼。纳可,可饮凉。神疲乏力。眠可。易掉发,打呼噜。月经量少,有血块。二便调。舌胖苔白,脉弦细。

    诊断:汗证(气阴两虚,气滞血瘀)。

    开路方:香附10g,砂仁(后下)8g,党参20g,炒白术20g,茯苓30g,清半夏9g,陈皮10g,玄参30g,知母15g,地骨皮20g,煅牡蛎(先煎)30g,生麦芽30g。7剂,水煎服,日1剂。

    1月24日二诊:药后汗出稍好,仍活动即汗出,头部甚。纳可。眠可。二便正常。舌胖,苔白,脉弦细。膏方:生黄芪300g,党参200g,炒白术200g,茯苓200g,麦冬200g,五味子200g,知母180g,玄参180g,地骨皮180g,白芍200g,当归200g,煅龙骨(先煎)300g,川楝子180g,延胡索200g,柴胡200g,僵蚕150g,郁金180g,赤芍200g,天麻200g,怀牛膝300g,陈皮200g,神曲200g,生麦芽200g,炒山药300g,龟板胶(烊化)200g,蜂蜜500g。上方熬制成膏,早晚各服10g。

    2023年11月16日三诊:自诉服用膏方后效佳,诸症皆好转,汗多明显好转,基本未头痛。现稍耳鸣,睡前尿频。后背怕冷,偶胸闷,时两肋疼。睡觉时流口水。纳可,可饮凉。二便调。舌胖,脉细弦。2023年8月体检发现有子宫肌瘤、息肉。守上膏方减僵蚕,加生牡蛎(先煎)300g。煎服法同上。

     多汗症属中医学“汗证”范畴,明代虞抟《医学正传》首载汗证并进行详细论述,指出:“夫各脏皆能令人出汗,独心与脾胃主湿热,乃总司耳。”汗为心之液,汗血同源,出汗过多会耗气伤津,造成心血不足,身体抵抗力下降,再加汗出时毛孔大开,易受风受凉,出现感冒、头痛等症状。该患者顺产生育时,气血受到损伤,再加素体虚弱,导致气血不足,表卫不固,腠理闭合失司。开具膏方时同时兼顾体质、疾病、证候,集益气补血、健脾固肾、滋阴润燥、疏肝解郁于一体,复合治疗。主方用四君子汤、玉屏风散合生脉饮加减。同时,贾跃进认为,气机不畅也是导致多汗的重要原因,用川楝子、陈皮、延胡索、柴胡、生麦芽等来调畅气机。虽然多药同用,但主次分明,主药对主症,辅药对次症,佐药对兼症,综合调理脏腑、气血、阴阳的平衡,从而达到比较理想的效果。(李珠怀 山西省晋中市平遥鹊景康堂中医诊所)

    (注:文中所载药方和治疗方法请在医师指导下使用。)

    (责任编辑:刘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