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文化

扫一扫 二维码
  •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中医药文化
  • 腰膝有痛问杜仲

    时间:2025-4-17 16:06:00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作者:赵中振  浏览:

    杜仲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很多地方选择种植厚朴、黄柏、杜仲这“三木”。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转眼间,30多年过去了,通过多方的努力,药材市场上一度供应不足“断档”的“三木”获得新生,药材供应有了可靠的保障。

    杜仲的传说

    厚朴、黄柏和杜仲,3种植物都以树皮入药,药材行业里称它们为“三木”,它们都被记载于《本草纲目》的木部里。杜仲的名字听起来像是一个人名。李时珍在杜仲的【释名】中解释:“昔有杜仲服此得道,因以名之。”

    杜仲的起源伴随着一些传说。相传有一位名叫杜仲的年轻人,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发现一棵树的树皮里有很多有弹性的白色胶丝,根据胶丝这一特征,杜仲联想到这或许可以入药以强筋健骨。他自己试着服用了这种树皮,果然感觉精神抖擞,腰腿也灵活了,健步如飞。接着他又把这种树皮拿给街坊邻里和患者,吃了的人个个都感觉疗效明显。杜仲长年坚持服用这种树皮,最终得道成了仙。人们为了纪念他就给这种树起名“思仙”“思仲”,后来慢慢成了“杜仲”。

    杜仲作为中药,最早收录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记载中,杜仲久服可轻身耐老。由此可见,杜仲一直是一味常见的补益佳品。

    腰杆痛寻杜仲

    杜仲为杜仲科杜仲属的落叶乔木。它和银杏一样一脉单传,都是独科独属独种的植物,同样也是雌雄异株。

    在我们生活的地球上,中国、美国以及欧洲的很多地方都发现过杜仲属植物的化石。但第四纪冰川期后,杜仲在世界上其他地方都遭遇了灭顶之灾,只有中国的杜仲幸存了下来。目前,杜仲是中国的特有种,主要分布在贵州、四川、陕西和湖北等地。

    归纳起来,杜仲有3大主要功效:补肝肾、强筋骨、安胎。民间有一个顺口溜“腰杆痛,吃杜仲”。很多人都知道用杜仲煲汤、泡酒,可以强身健体。

    中医理论认为,肾藏精,肾阴在左,肾阳在右,古方里有左归丸和右归丸。从名字就能看出,左归丸以填补肾阴为主,右归丸以温补肾阳为重。右归丸的组方里就用到了杜仲。

    现代研究表明,杜仲有调节血压的作用。著名的方剂天麻钩藤饮,常用于治疗高血压引起的头晕头痛,组方之一是杜仲。现代常用的降血压中成药中有杜仲降压片。

    临床上使用杜仲时,有时用杜仲生品,有时用炮制品,炮制品包括盐杜仲、杜仲炭、炒杜仲。盐杜仲,目的是引药入肾,增强杜仲的功效。炮制的目的除了减毒、增效,还有方便临床应用等。

    一块杜仲药材可能有500克重,打断骨头连着筋,这段树皮里面的杜仲胶仍能把整块树皮连在一起。炮制过的杜仲一般是切开的一小块一小块的,杜仲胶丝受热会断开,便于配方。炒制之后,杜仲内的有效成分更容易在煎煮的时候释放出来。

    杜仲环剥技术

    2020年版《中国药典》收载了38种含有杜仲的中成药。一方面,说明杜仲的应用相当广泛;另一方面,长期以来的大量使用也使杜仲面临资源匮乏的问题。

    野生杜仲是我国二级保护植物,禁止乱采滥伐。现在药用的杜仲都是人工栽培的。一棵树如果没有了树皮,树叶通过光合作用生成的养分,就不能回到根部,树也就活不成了。

    在过去,采杜仲皮时一般要砍树剥皮,那是破坏性的采收,树死不能再生,竭泽而渔,导致杜仲资源越来减少。到20世纪80年代时,杜仲药材十分短缺,药店里几乎断货了。

    消费促进了生产,也促进了科研。后来,中国人发明了采收杜仲皮的新方法:环剥技术。

    环剥技术有些类似做“手术”。我询问了曾经是全国杜仲环剥技术推广四川实验点的“主刀”人之一邬家林教授,他向我详细介绍了环剥杜仲的秘诀。

    环剥技术关键有三:一是因时制宜地选好最佳易剥时间;二是切割的深度以不伤形成层为度;三是环剥伤口需做好防真菌感染措施。

    环剥要选择生长15年到20年的壮年杜仲树。20年以上的杜仲生长速度逐年降低,50年以上的基本就停止生长了。在离地30厘米处环割一圈,再往上2~3米处环割一圈,然后在两圈之间纵着割上一刀,从竖割的地方把皮撬开,环剥树皮。通常在3~5年之后,被剥掉树皮的部分又可以长出新的树皮,厚度与原有的树皮厚度相当。

    采收杜仲树皮要选择最佳的季节。一首儿歌唱得好:“柳条青,柳条弯,柳条垂在小河边,折枝柳条做柳哨,吹支小曲唱春天。”

    春天剥取树皮,轻而易举,因为这时植物的形成层细胞特别活跃,容易剥离。剥取的同时必须注意不能碰伤形成层。形成层只有薄薄的一层细胞,如果被破坏,那以后就难以形成新树皮了。

    杜仲入药时,首先需要把树皮外面的糙皮木栓层刮净,药材外表面呈灰棕色,有不规则纵裂槽纹及斜方形横裂皮孔,内表面呈黑褐色,很有光泽。杜仲浑身上下都生有胶丝,不仅树皮折断可以见到白丝,叶子撕开也有丝,就连它的翅果中也有胶丝,整株杜仲都具有“藕断丝连”的属性。仅凭这一点即可鉴别杜仲,且折断时白丝越多质量越好。

    杜仲里白色的胶丝——杜仲胶,韧性强、绝缘性强,耐酸碱、耐水湿,现在已经成为重要的化工和医用材料,还用于海底电缆、飞机轮胎等工业,它已经“上天入海”了。

    杜仲叶

    杜仲的叶子也可以入药。1000年前,宋代《本草图经》当中就记载:“初生叶嫩时,采食。”初生的嫩叶就可以食用。

    1981年下半年,我大学毕业的研究专题就是“杜仲叶与杜仲树皮的对比研究”。选这个题目,那是因为近水楼台。当时北京中医学院(现北京中医药大学)的校园里有几棵杜仲树,获取实验材料很方便,有了这段毕业专题研究杜仲叶的经历,之后我一直特别关注着杜仲叶。

    与杜仲树皮相比,杜仲叶的资源相当丰富,近年杜仲叶成为研究的热点。研究显示,杜仲叶与杜仲药理作用非常相似。

    后来我到了日本,见到日本已将杜仲叶开发成了保健茶。杜仲茶在日本普及到自动售货机里售卖。这种茶喝起来口感也挺不错的,有瘦身、预防牙周病等功效。

    《中国药典》从2005年版开始收载杜仲叶。目前含杜仲叶的中成药有3种,常见的有腰痛片和腰痛丸。2020年,杜仲叶被我国卫生部门新增为食药物质品种。

    除药用外,杜仲叶还能做饲料。研究发现,杜仲可以增强动物的免疫力,提高肉类的营养价值。(赵中振  北京中医药大学《本草纲目》研究所)

    (责任编辑:刘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