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文化

扫一扫 二维码
  •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中医药文化
  • 顺时而食的舌尖智慧

    时间:2025-4-17 16:12:00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作者:王同举  浏览:

    清明前后,雨水丰沛,各种野生植物生长旺盛。人们将这些植物嫩叶采摘回家,制成风味各异的清明美食,既可用于祭祀先祖,又满足了“食春鲜”的传统。

    艾草适应性强,分布广泛,能祛湿散寒,素有“医草”之称,从而成为清明饮食中的重要元素。清明时节,早晚温差大,湿气重,人们就采艾草做青团,以食疗养生。食用青团可祛除春困,在我国南方很多地方至今仍然保留着“清明吃过青团,才算过了春天”的认知。清代袁枚在《随园食单》中详述了青团的制作方法:“捣青草为汁,和粉作团,色如碧玉。”取艾草嫩叶捣汁,混合糯米粉揉成青色面团,裹以馅料蒸熟即成。青团的叫法可谓五花八门,江浙叫青团或春团,琼海一带叫清明果,两广地区则把青团叫艾粑或艾糍。馅料上也有差异,江南地区以豆沙、肉松、咸蛋黄为主,岭南客家则以花生、白糖、芝麻居多。

    除了艾草可以用于制作清明果,潮汕地区还会用朴籽叶制作“朴籽粿”。据《潮州府志》记载:清明,采朴籽叶捣汁和粉为粿,以应节令。将新鲜的朴籽叶和水搅成汁,再加入黏米粉搅均至黏稠状,稍静置后转入瓷碗中,上蒸笼大火蒸煮即可。朴籽粿记录着潮汕人一段辛酸史。据传,当年元兵入侵潮州,烧杀抢掠,搅得民不聊生,当地人被迫隐居山林避祸,以朴籽叶充饥。后人就在清明节蒸制朴籽粿,意为追古怀远,这一习俗沿袭至今。

    在陕西、山东、山西、内蒙等地区,有清明捏面燕的传统。“清明捏面为燕,插柳祀先。”人们用捏面燕的方式来迎接春的到来,期盼新的一年风调雨顺、庄稼丰收。“捏面燕”就是将发好的面揉成团,用剪刀剪成燕子的形状,再以麻子、糜子、黑豆或花椒籽点睛,如此一剪一捏,一只逼真的燕子就捏好了。“三月寒食又清明,燕子挂满疙枣林。”人们把面燕挂在自家墙上以寄托哀思,逐渐演变成了一种美食文化。

    闽南地区流传“清明吃薄饼”的说法。薄饼其实就是春卷,是以面皮包裹春笋、海蛎等时鲜卷制而成。清明扫墓后,一家人要聚在一起包薄饼吃。

    传统清明美食中,除了面食类,还有特色米饭,其中以畲族人的乌米饭风味独具。用乌稔树叶染米蒸饭。吃乌米饭的传统,最早可以追溯到唐代。杜甫在《赠李白》一诗中写道:“岂无青精饭,使我颜色好。”青精饭即乌米饭。

    从青团、艾粑到朴籽粿……其间一箸一味,皆是山河岁月的凝练。这些应时而生的风味,将中国人“顺时而食”的智慧凝于舌尖。它们不仅是春日的馈赠,更在代代相传中,让中华传统文化永葆鲜活。(王同举)

    (责任编辑:刘茜)

    上一条:


    下一条:腰膝有痛问杜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