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子明,男,1951年生,河北临漳县人。河北大学附属邯郸明仁医院主任中医师,河北省首届名中医,第六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从事中医临床50余年,学验俱丰,临证强调辨病与辨证相结合,倡导专病专方论,善用经方及经验方,用药强调药专力宏。擅长治疗心脑血管病、脾胃病等内科疑难病症,尤其在治疗中风病方面疗效显著。张子明,男,1951年生,河北临漳县人。河北大学附属邯郸明仁医院主任中医师,河北省首届名中医,第六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从事中医临床50余年,学验俱丰,临证强调辨病与辨证相结合,倡导专病专方论,善用经方及经验方,用药强调药专力宏。擅长治疗心脑血管病、脾胃病等内科疑难病症,尤其在治疗中风病方面疗效显著。
组成:菊花20g,天麻15g,半夏12g,陈皮10g,茯苓15g,荆芥6g,防风6g,川芎10g,槟榔6g,泽泻30g,白术30g,炙甘草10g。
功能:健脾化痰,熄风定眩。
主治:脾失健运,痰浊内阻,风痰上扰所致的眩晕病。临床应用于前庭性眩晕及缺血性脑血管病、脑出血、高血压病等以眩晕为主症,证属脾失健运,风痰上扰者。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分两次早晚温服。服药期间忌食生冷油腻食物。
方解:眩晕是临床常见的病症,《黄帝内经》中称“眩冒”“目眩以转”“眩”等,至唐代孙思邈在《备急千金要方》中始称“眩晕”。《黄帝内经》记载“诸风掉眩,皆属于肝”,认为眩晕病位在肝;其病性为虚,“上气不足”“髓海不足”都会引发眩晕。刘河间在《素问玄机原病式》中倡导“风火”作眩;朱丹溪倡“无痰则不作眩”,认为治疗眩晕应当“治痰为先”;张景岳主张“无虚不能作眩”,在《景岳全书》中言及“眩晕一证,虚者居其八九”;李东垣则认为脾胃受损“土壅木郁”而发眩晕,治疗当舒达木气之郁。以致后世对于眩晕的辨治多从肝、脾、肾三脏,风、痰、瘀三邪入手。
虚是眩晕的主要病机特点,而风、痰、瘀为兼夹的因素,在临床上眩晕病多呈现出虚多实少、虚实夹杂的特点。“虚之本在脾”,风、痰、瘀的产生都是脾虚所致。今人饮食丰厚有“饮食自倍,肠胃乃伤”之虞,工作生活压力增大则有“思虑伤脾之营,劳碌伤脾之气”之患,因而使得脾胃受损,痰湿内生。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又主斡旋气机,调理脾胃可使得后天气血充盛,气机升降条畅,气血冲和则痰瘀二邪无所生,木气条达不生内风,眩晕自无发作之理。治疗上多采用健运脾胃、化痰熄风之法,使脾复健运,痰湿之邪得祛,气机升降重归正途则眩晕自止。
方中以二陈汤与泽泻汤相合为用,以白术益气健脾,茯苓补气利水,又取泽泻“养五脏、益气力”“消水”之功,配合“二陈”以健脾和胃,燥湿化痰,又取“脾旺湿自消”之义;辅以天麻、菊花熄风定眩,天麻性味辛温,功能益气、熄风、定眩,菊花善能清利头目、熄灭肝风,二药合用以期风停眩止;荆芥、防风祛外风,且用风药又能胜湿,助二陈以祛湿化痰;川芎入血分,为血中之气药,上行头目,通利经络,又为引经之药;槟榔下气,使该方升降相合。诸药合用,共奏健脾化痰、和胃理气、熄风定眩之功。
加减:脾虚倦怠乏力者可加党参、生黄芪;痰湿重,脘痞纳呆,四肢沉困者加苍术、猪苓;伴头胀者加钩藤、珍珠母、川牛膝。(河北大学附属邯郸明仁医院 于俊峰 张少博整理)
(注:文中所载药方和治疗方法请在医师指导下使用。)
(责任编辑:刘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