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中医药大学教授张小萍出身中医世家,为首届全国名中医,从事医、教、研工作50年,临床经验丰富,擅治内科疑难病证,尤对消化系统疾病治疗颇有造诣,学术上尊古而有阐发。
张小萍的祖父张佩宜是解放前江西四大名医之一。其父亲张海峰借鉴李东垣《脾胃论》、叶天士“养胃阴”的理论,结合自己数十年的临床经验,著《脾胃学说临证心得》一书。张小萍在此基础上,多有继承和发挥。其处方用药注重脾胃气机的升降出入,亦即气化,并在临床中逐渐形成脾胃气化学说,全面阐述了脾胃气机的升降出入,对脾胃病的临床诊疗有较好的指导意义。
脾胃气化学说的核心内容可以概括为:升降有度、纳化相因、燥湿相宜、出入有序。脾胃的功能虽然多样,但关键在于升与降、纳与化、湿与燥、出与入这四个方面。理解这些关键点,就能把握脾胃病治疗的要领。
升降有度是脾胃气化功能的根本体现
升与降,是脏腑气化的基本机能。脾升和胃降是脾胃正常的生理功能,若一阴一阳,相反相成,升和降之间平衡协调,既不能太过,也不能不及,应和缓有度。脾升胃降是全身气机升降运动的枢纽,一旦脾胃的升降功能失常,则百病由生。故脾胃气机的升降无度或失衡是脾胃气化功能失常的根本体现。
“脾宜升则健”是脾胃气化的关键
脾气的运动特点是以“升”为主,脾的运化功能、统血功能、主肌肉四肢等功能其实都是依赖“升清”来实现的。脾气不升多病虚,治疗的方法主要是补气升提。广义的补气升提方不仅仅是补中益气汤之类,还包括张小萍喜用的归脾汤、黄芪建中汤之类。
“脾宜升则健”的用药原则:治疗脾气不升,理应补气升提。脾气不升或下陷证的临床表现如脱肛、肠疝、内脏下垂、子宫脱垂以及大便滑脱不禁等,大都认为是中气下陷所致。按理都可以用补气升提法来治疗。但实际在临床上应用时,都要有所变通,要遵循以下原则。
①下元不固时,不能过用升提药物,否则可能出现虚阳浮越的变证。故张小萍在临床应用补中益气汤时,凡下元不固者,升麻、柴胡皆不用,而加用山萸肉等固下元。
②秋冬应用时,应顺应秋收冬藏之四季节律,亦不宜过度升提,常用怀牛膝替换升麻、柴胡等药。
③凡升提方中的黄芪,用量宜大,一般在30克左右,少用则无效。
“胃宜降则和”是脾胃气化的基础
胃以降为用。胃主受纳、腐熟水谷等功能的发挥是以胃的通降为基础的。胃的通降不仅是胃主受纳的前提,而且是脾的运化和脾气升清的基础。水谷摄入,首先入胃,胃不降则脾不升,故胃的通降实为脾胃气化的基础。胃的通降之法不仅有滋养胃阴,还包括了和胃降逆、开结散痞、理气导滞、疏肝和胃、温胃散寒、清热化湿、通腑泄热、消食导滞、祛痰化饮等多种治法。
“胃宜降则和”的用药原则:胃气不降,应和胃降逆。但降逆之法有多种,张小萍临床主要通过辨舌,遵循以下原则。
①舌红、绛少苔者,治以益胃养阴。抓住胃以通降为顺的特性,通过滋养胃的津液,而使胃气顺降。张小萍喜用叶氏养胃法,药用沙参、麦冬、石斛、花粉之属或益胃汤、一贯煎等方。
②苔腻者,化痰祛湿以降逆,治以二陈汤合平胃散之类。
③积食而苔垢腻者,消食导滞以降逆,治以丹荷保和丸之属。
此三者为临床常见,若见其他证型均需辨证论治。
升降失常的用药法度
胃为阳土,脾属阴土,脾为脏宜藏,胃为腑宜通。胃以通为补,下行则顺,脾以补为治,上升为健。脾易虚易寒,用药宜强调温、运二字,在临床上常用香砂六君子汤、黄芪建中汤等方。胃病易实易热,要注意胃阴不足,用药宜清柔平和,在使用理气药时,注意避刚用柔,以免劫伤胃阴,常用益胃汤、一贯煎等方或佛手、玫瑰花、绿萼梅等药。
纳化相因是脾胃气化功能的基本条件
胃纳是脾化的前提,脾化是胃纳的基础
胃主纳,脾主化,这是脾胃的主要功能。一方面,胃纳是脾化的前提,如果胃纳功能不佳,就没有物质可供脾化,导致缺乏精微物质来滋养全身,同时药物也无法被有效吸收而发挥其功效。因此,在补脾胃之前,必须先使胃纳功能正常,即“健脾必先开胃”。另一方面,脾化是胃纳的基础,如果脾不运化,则食积在胃,必会导致胃纳不开。
调整脾胃的纳化关系是临床的重要环节
纳和化是一对相互依存的矛盾统一体,只有二者协调统一,才能发挥正常作用。如果仅有纳而无化,或者仅有化而无纳,这种矛盾就无法达到平衡,从而导致病态的出现。调理脾胃的纳化关系是治疗许多疾病的重要措施。临床中调整脾胃的纳化关系,既可使用李东垣升阳益胃除湿法,也可使用叶天士甘凉濡润以养胃阴的方法。
纳化失常的用药法度
张小萍认为,脾健方能运,阳足方能化,故“运”法需健脾,“化”法需暖脾;胃降始能纳,故“纳”法应降胃。
脾以运为健,以化为用,胃以通为用,故通、运、化三法是治理脾胃的大法。临床运用需根据病证不同而各异,如脾虚气陷以升运,药用黄芪、升麻、柴胡等;脾阳不振以温运,药用附片、干姜、草果等;脾阴亏虚以滋运,药用淮山药、玉竹、石斛等;痰饮停滞以辛化,药用桂枝、干姜、椒目等;饮食停滞以疏化,药用山楂、神曲、莱菔子等;木气下陷以升化,药用黄芪、桂枝、麦芽等。在治疗过程中,通、运、化兼施,调整好通与运、化的比例,才能取得满意疗效。
燥湿相宜是脾胃气化功能的物质基础
燥湿相宜是脾胃气化的有利环境
脾为湿土,胃为燥土,从脾胃整个功能来看,脾没有湿就不能运化,胃没有燥就不能纳食。但脾为阴脏,以阳为用,脾阳健则能运能化,故性喜燥而恶湿。胃为阳腑,赖阴液滋润,胃阴足则能受纳腐熟,故性喜润而恶燥。胃津充足,始能受纳腐熟水谷,为脾之运化水谷精微提供条件。脾不为湿困,才能健运不息,从而保证胃的受纳和腐熟功能不断地进行。燥湿相济,则脾胃功能正常,饮食水谷自能消化吸收。由此可见,脾胃的燥湿特性是相互为用,相互协调的。
燥与湿的辨证关系和临床意义
脾为阴土,胃为阳土。太阴湿土,得阳始运,阳明燥土,得阴始安。故脾喜燥而恶湿,胃喜润而恶燥。湿太过,脾阳受困不能升;燥太过,胃阴受伤不能降。虽脾喜燥,胃喜润,但不宜太过,燥太过反伤脾阴,耗其津液;湿太过,反伤胃阳。
脾胃燥湿的平衡协调,在于中气的盛衰,且燥和湿还可以相互转化。张小萍以为,这种转化是有条件的,若属湿病而过用温燥或苦寒,则湿可化燥;若属燥病而过用腻补或清滋,则燥可化湿。燥与湿的这种辨证关系提示我们,临床治疗燥湿之病,必须恰到好处,不可过剂,否则病情易于转化。其他诸种矛盾如升与降、纳与化、出与入,乃至寒与热、虚与实等均是如此,临床都需要加以把握。
张小萍认为,临床所见,虽以土湿为多,但全面而论,脾胃燥湿的失衡可见以下几种情况:脾燥胃湿、脾湿胃燥、脾胃皆湿、脾胃皆燥。
燥湿失宜的用药法度
脾胃湿和燥的特性,形成了脾胃的易感因素。脾为湿土,故易感湿邪而多病湿,如湿邪困脾或脾虚不运,湿邪内生等;胃为燥土,故易感燥热之邪而多病燥。如热病进入气分,可形成阳明热盛之白虎汤证;热邪化燥则形成阳明燥结之承气汤证。由于脾多病湿,故治脾多用温燥,李东垣的补中益气、升阳益胃等法,正是治脾之佳法。胃多病燥,故治胃多甘寒柔润,叶天士的滋养胃阴法,正是此法。
此外,脾为太阴湿土之脏,而长夏湿气当令,故脾气应于长夏。因长夏湿气当令,脾又喜燥恶湿,故湿邪易于侵及脾脏,导致运化失常。故长夏季节用药,往往加入藿香、佩兰、苏梗、砂仁等芳香醒脾燥湿之品。
出入有序是脾胃气化功能的重要体现
卫外营内是脾胃气化的重要功能
目前对于脾胃气化的研究,多集中于脾胃升降理论,而较少涉及脾胃气机的出入。其实,《黄帝内经》早已对此有所阐述,如《灵枢·师传》提到:“脾者主为卫。”此外,张仲景在《伤寒论》中的一些经方,如麻黄汤、桂枝汤等,对姜、枣、草的使用,也体现了对脾胃气机出入的重视。李东垣在《内外伤辨惑论》中提出:“元气、谷气、荣气、清气、卫气、生发诸阳上升之气,此六者,皆饮食入胃,谷气上行,胃气之异名,其实一也。”卫气、营气实则脾胃出入之气,但在理论及临床应用上均少有人提及。其实,脾胃的气化不仅仅是升降,还涉及出入,卫外营内是脾胃气化的重要功能。
脾胃气机的出入是外感和内伤疾病相统一的枢纽
外邪入里,易成内伤,应是张仲景撰《伤寒论》所要表达的一个重要思想,故其书名曰《伤寒杂病论》,本就将外感疾病与内伤杂病合为一体来论治。那么,外感病证和内伤杂病可以在什么基础上相互统一呢?其基础我们认为是脾胃气机的出入。卫气、荣气既为脾胃出入之气,则外感和内伤就易于统一。外感时卫气出而抗邪,内里空虚而脾胃易虚;脾胃虚弱,中气不足时,则卫外之气不足,故外邪易侵。很多脾胃病的发生与外邪入侵有关,人体在脾胃虚弱、正气不足的情况下,很容易感受风寒外邪,但不一定发为感冒,而是循经络、口鼻入里,成为伏邪,进一步损伤正气,成为内伤杂症的一个重要因素,应予重视。如胃幽门螺旋杆菌阳性,其实也可说是一种外感伏邪。
出入无序的用药法度
脾胃气机之气出入无序的用药原则有二:益其生源和伐其有余。营卫乃脾胃运化之水谷精微所化,营出中焦,胃乃卫源,故凡营卫虚衰而生化不足时,应以调理脾胃为要,多以益气和胃,建中固表,调和营卫等为治。伐其有余即驱邪,邪有外来之邪和内生之邪,根据风、寒、湿、痰、瘀、水等的不同而分别予以祛风、散寒、除湿、化痰、行瘀、利水及宣卫和营等为治。临床上张小萍多用药对来调整脾胃气机的出入,常用药对有桂枝与白芍、生姜与大枣、浮小麦与甘草、黄芪与防风、白术与防风、淮山药与苏梗等。(王茂泓 江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注:文中所载药方和治疗方法请在医师指导下使用。)
(责任编辑:刘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