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文化

扫一扫 二维码
  •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中医药文化
  • 华佗五禽戏:流传历史悠久的健身功法

    时间:2023-3-13 10:00:00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作者:王续琨  浏览:

    明代《赤凤髓》中的“五禽书”。

    五禽戏又称为五禽操、五禽气功、百步汗戏,是由东汉末年神医华佗借鉴前人的吐纳、导引功法,依据人体藏象、经络、气血运行理论,模仿虎、鹿、熊、猿、鸟等五种动物的形体动作编创而成的一套导引健身功。华佗五禽戏是流传时间很长的健身功法,2011年被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1800多年来,五禽戏的流传和普及成为中医药文化传承中的一道独特风景线。

    东汉末年,名医华佗编创五禽戏

    五禽戏是导引术的一种具体功法。导引术是气功的古时称谓。“导”是指导气、呼吸,“引”是指引体、运动躯体,导气令和,引体令柔。导引术孕育于远古时期。公元前4世纪,在战国思想家庄子论述养生之道的《庄子》中,就出现了有关导引术的记载:“吹呴呼吸,吐故纳新,熊经鸟申,为寿而已矣。此道引之士,养形之人,彭祖寿考者之所好也。”这段文字表明,战国初期人们已经将“道引”(即导引术)当作一种养生保健手段,而且其中包含着模仿熊(悬挂树上)、鸟(伸缩脖子)动作的招式。

    20世纪70年代前期,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了西汉初年以前绘制的帛画《导引图》。此图用男女各22个人物展示了44个导引招式,大部分为徒手动作。其中,有些招式来自于对猿、猴、熊、猫、犬、鹞、鹤等动物身形体态的模仿。

    生活于公元2世纪下半叶的华佗,充分地吸纳了东汉末年以前各种导引功法的精华,编创了五禽戏。华佗讲解、传授五禽戏的史实,《三国志·魏书·方技传》和《后汉书·方术列传》有几近相同的记载,即他对弟子吴普说的一段话:“人体欲得劳动,但不当使极尔。动摇则谷气得消,血脉流通,病不得生,譬犹户枢不朽是也。是以古之仙者为导引之事,熊颈鸱顾,引挽腰体,动诸关节,以求难老。吾有一术,名五禽之戏,一曰虎,二曰鹿,三曰熊,四曰猿,五曰鸟,亦以除疾,并利蹄足,以当导引。体中不快,起作一禽之戏,沾濡汗出,因上著粉,身体轻便,腹中欲食。”华佗的这番话至少说到了四层意思,一是人只有适度活动身躯才能不得病、少得病,二是古来就有人仿照熊(攀枝)、鸱(回头)等兽鸟动作演练导引术,三是他的五禽戏选择了虎、鹿、熊、猿、鸟等五种动物作为模仿对象,四是五禽戏有驱除疾病、健体轻身、增强食欲的效用。他将这套健身功法称之为“戏”,有嬉戏、娱乐的寓意,因为只有怀着孩童之心,在模仿兽鸟动作中充满欢愉的想象,才能达到良好的健身效果。

    参照动物的身形体态编创禽戏,不是华佗的首创。华佗的贡献,在于将模仿虎、鹿、熊、猿、鸟五种动物的导引招式组合在一起,建构形神一体、内外协同、动静结合的养生健身功法体系,并将其命名为五禽戏。华佗选取五种动物作为导引功的仿生对象,似与中医五行学说有关,追求五禽形体动作与人体五脏功能特点相配属。华佗五禽戏的五组动作,将虎之威猛、鹿之迅捷、熊之沉稳、猿之灵巧、鸟之轻盈熔于一炉,是一套整体性锻炼全身肌肉和关节骨骼、增强人体耐久力的保健养生功法,实用性非常强。

    五禽戏流派众多,大多通过面授传习

    《后汉书·方技传》载曰:“佗临死,出一卷书与狱吏,曰:‘此可以活人。’吏畏法不敢受,佗不强与,索火烧之。”华佗这部被自己烧掉的医书,后人将其称为《青囊书》。这部医书没有传下来,是中国医学史上的一大憾事。《青囊书》是否包含五禽戏的内容,不得而知。后人没有看到华佗本人有关五禽戏动作招式的文字记述和图形描绘,因而推断华佗作为编创者并没有在竹片、木片、布帛等载体上留下五禽戏的原创版本。其中缘由,很可能与方技的秘传性特征有关。

    华佗通过口头讲授、动作示范,面对面地将五禽戏传给了弟子吴普、樊阿,据说还传给了家乡亲友。这种以言传身教为特征的面授示范教学法,在五禽戏的流传过程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由于造纸术、印刷术的发展,16世纪以后虽然出现了图文并茂的五禽戏图书,但人们依然愿意选择拜认师父、聆听面授、观看示范的方式学习五禽戏。图书的作用,更多地用于各流派五禽戏套路的规范化和不同流派之间的相互交流。

    五禽戏的养生保健效果,首先在按照师父华佗的传授认真练功的吴普身上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据《三国志·魏书·方技传》记载:“普施行之,年九十余,耳目聪明,齿牙完坚。”吴普的健身实效,为五禽戏的流传和推广做了极有说服力的广告。据传,魏明帝曹叡曾请吴普向宫廷医师等讲授、传习五禽戏。唐代章怀太子李贤等人注《汉书·方术列传》引述《佗别传》,对此事做了简略的记录。吴普是名副其实的华佗五禽戏第一代传承人。

    吴普之后的一代又一代传承者,自觉不自觉地在五禽戏的形体动作和表情神态中加入自己的理解、体会、感悟,因而五禽戏在长期的传习过程中形成了招式风格各不相同的诸多流派。习练人数比较多的五禽戏流派,主要有亳州派、四川和重庆派、台湾派、新编国字派,其中传承历史最悠久的亳州派已经确认了第58代传承人。亳州不仅是华佗故里,还是“中国五禽戏之乡”,依然以面授教学作为主要传习方式。

    在历代道家养生典籍中,有五禽戏的文图记述

    《后汉书·艺文志》中录有《华佗五禽诀》《华佗老子五禽六气诀》等书名,但这些书籍均已失传。今人能够看到的存世最早有关五禽戏的文字记载,出自南北朝时期养生学家、医药学家陶弘景所著的《养性延命录》。该书的“导引按摩篇第五”,按照虎戏、鹿戏、熊戏、猿戏、鸟戏的顺序具体描述了五禽戏的招式动作。例如,对于鸟戏的记述:“鸟戏者,双立手,翘一足,伸两臂,扬眉,用力各二七,坐伸脚,手挽足趾,各上(“上”字疑为“七”字之误),缩伸二臂各七也。”陶弘景生活的年代在吴普传授华佗五禽戏的二三百年之后,时间间隔不算太过遥远,因此现代体育史研究者大多认为“陶版五禽戏”的动作要领应该比较接近于华佗编创的原版五禽戏。隋唐以后,历代道家养生修炼书籍大都包含有关五禽戏的介绍文字。

    托名“华佗授广陵吴普”著述的《太上老君养生诀》,大约成书于隋唐时期,其中介绍五禽戏招式动作的文字,有几处与《养性延命录》略有差异。北宋张君房(生卒年不详)主编的道教类书《云笈七签》卷三十二收录的五禽戏,则与《养性延命录》完全相同。

    明代刊刻的《卫生真诀》和《赤凤髓》,对五禽戏的传承曾产生重要影响。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学者罗洪先辑录的气功著作《卫生真诀》(又名《仙传四十九方》)初刊问世。此书为各种功法配图,其中“五禽图”部分首次为五禽戏配上了五幅动作图示。五禽之戏的排列顺序为虎行、熊行、鹿行、猿行、鸟行,与《养性延命录》的记载有所不同,在说明文字中增加了有关行气和具体功效的表述。明末清初医家曹无极增辑的《万寿仙书》《万育仙书》多种刻本中均收录了《卫生真诀》中的五禽图。明代梅颠道人周履靖编辑的“夷门广牍”丛书《赤凤髓》刊刻于万历二十五年(1597年)。《赤凤髓》收录了九套气功动静功法,其中的五禽戏部分称为“五禽书”。各戏名称冠以传说人物或神仙名号,依次命名为羡门虎势戏、庚桑熊势戏、士成绮鹿势戏、费长房猿势戏、亢仓子鸟势戏,同样配有五幅图画。其文字、图画与《卫生真诀》相比,略有出入。

    五禽戏的“文学加持”有助于其流传和普及

    隋唐以降,习练五禽戏者渐渐增多。颇具观赏性、趣味性的五禽戏,吸引了仕宦、文人的目光。他们不仅普遍知晓五禽戏,而且有人习练五禽戏,还有人在诗文中描述五禽戏。

    唐代官员、文学家柳宗元的“闻道偏为五禽戏”诗句,经常被后世健身气功研究者所引用,但其实这句诗与习练五禽戏并没有任何关系。此句出自柳宗元的七言律诗《从崔中丞过卢少尹郊居》:“寓居湘岸四无邻,世网难婴每自珍。莳药闲庭延国老,开樽虚室值贤人。泉回浅石依高柳,径转垂藤闲绿筠。闻道偏为五禽戏,出门鸥鸟更相亲。”诗人叙写了陪同刺史崔敏造访城郊友人的过程,表达了因参与永贞革新被贬谪后的悲凉心境。尾联两句说的是,他离开卢家上路时遭到大鹅的戏弄,出门却见鸥鸟相亲相爱地自由飞翔。此处,诗人以鸡、鸭、鹅、鸽、鹑这五种家禽中唯一不怕人的鹅来指代“五禽”,将人与鹅之间的对峙巧妙地比喻为“五禽戏”。

    随着五禽戏流传和普及范围的扩大,唐代末期以后,五禽戏入诗的频次远远超过八段锦、易筋经、太极拳等其他传统健身功。如“海上呼三岛,斋中戏五禽”(李商隐《寄华岳孙逸人》)、“所以亲逋客,兼能助五禽”(陆龟蒙《奉和袭美赠魏处士五贶诗·乌龙养和》)。其中北宋、南宋时期,诗词作品含纳“五禽”“五禽戏”似乎成为诗词家的一种时尚,如“五禽习戏探仙术,万法观空证佛缘”(宋祁《和待制庞学士寄献宫师相公之作》),“当从华氏学,聊欲为戏禽”(梅尧臣《秋日属疾》),“北堂画五禽,游戏养形躯”(王安石《张氏静居院》),“聊从五禽戏,空使万牛回”(孙觌《宝文李公挽词三首·其二》),“啄吞自笑如孤鹤,导引何妨效五禽”(陆游《春晚二首·其一》),“稍传闭关术,抑按娱五禽”(敖陶孙《次韵盖宰》),“时为五禽戏,闲看六牛图”(林希逸《偶题》)。

    清代康熙皇帝曾对臣子们说:“戏五禽而荣昌,祛三虫而轻举。”由于最高统治者的倡导,五禽戏继曹魏之后再次进入宫廷,同时在民间也大受追捧。这个时期,五禽戏不仅依然频现诗作中,而且被写进了小说中,如“学仙拟作五禽戏,弹指刚偿百日灾”(袁枚《病起六首·其五》),“观书眼渐讹三豕,导气身将学五禽”(赵翼《自叹》),清代文学家蒲松龄在《聊斋志异》中,借小说人物之口称赞五禽戏的养生效果:“世传养生术,汗牛充栋,行而效者谁也?……唯华佗《五禽图》,差为不妄。凡修炼家,无非欲血气流通耳。若得厄逆症,作虎形立止,非其验耶!”

    人们阅读上述诗词、小说等文学作品,肯定是学不会五禽戏各种招式动作的。但是,五禽戏进入文学作品,是对它的艺术性“加持”,是免费的“广而告之”,在五禽戏的流传和普及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王续琨  大连理工大学)

    (责任编辑:刘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