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与临床

扫一扫 二维码
  •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学术与临床
  • 黄瑾明治疗小儿厌食症经验

    时间:2023-1-9 10:03:00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作者:彭锦绣 黄贵华 王粤湘 李美康 李婕 韩海涛 彭霞  浏览:

    国医大师黄瑾明系广西中医药大学主任医师、教授。黄瑾明享誉一方,被人们熟知的是领军壮医药发展,熟练运用壮药、壮医针灸,以及壮医药线点灸等各种壮医特色疗法治疗疑难杂病。黄瑾明临床经验丰富。现将黄瑾明用中医中药治疗小儿厌食症的几点临床经验加以总结,以飨读者。

    治疗原则

    八字治则:调气、解毒、补虚、祛瘀。调气:主要通过针刺、药线点灸、刺血放血、拔罐等方法调节、激发和通畅人体之气。解毒:主要通过药物外用,如熏洗、敷贴,或药物内服等,使毒邪在体内化解,或从三道二路清除。补虚:擅用外治法,如壮医针刺补法和壮医药线点灸补法以扶助正气;对于气血虚损严重者,主张针灸联合食补和药补。祛瘀:擅长采用针刺和拔罐相结合的方法,最具代表性的方法是壮医莲花针拔罐逐瘀法。祛瘀三要义:①是祛除和畅通人体气血之瘀滞,使气血运行通畅,机体得到气血的正常充养;②是疏通三道二路,恢复三道二路的畅通和正常功能,使气血运行畅达;③是祛瘀生新,祛除瘀滞之气血,使气血畅通均衡,机体脏腑组织充养有源。

    治疗方法

    壮医药线点灸①材料准备:酒精灯、药线(用多种壮药制备药液浸泡过的直径为0.7mm的苎麻线)、火机或火柴。②操作手法:整线、持线、点火、施灸。整线即把经浸泡后松散的药线搓紧;持线即右手食指和拇指持药线的一端,露出线头1~2cm;点火即将露出的线端在酒精灯上点燃,如有火苗,必须扑灭,只需线头有圆珠状炭火星即可;施灸即将有炭火星线端对准穴位,顺应手腕和拇指的屈曲动作,拇指指腹稳重而敏捷地将有圆珠状炭火星线头直接点按于穴位上,一按火灭即起为一壮,一般一穴点灸1~3壮。③取穴:谷线穴、四缝穴、足三里穴、百会穴。谷线穴:剑突尖端与脐窝连线的中点处,作一条与腹正中线垂直的连线,两端距前正中线4寸,在此横线上均是穴,称为谷线穴。一般将此线分为6等分,每两等分之间和两端各取一穴,共7穴。四缝穴:仰掌伸指,在食指、中指、环指、小指掌面近端指关节横纹中点处。足三里穴:犊鼻下3寸,胫骨前嵴外1横指处。百会穴:头部正中线与两耳尖连线的交点处。④补法:药线炭火星点按于穴位上之后,迅速用手指揉按该穴位数秒,此时有一股热气向穴位深处传导,即为补法。谷线穴、足三里、百会穴用补法。⑤泻法:药线炭火星点按于穴位上之后,不施加任何按压或其他手法,即为泻法。四缝穴用泻法。⑥疗程:四缝穴每次点灸3壮,谷线穴、足三里和百会穴每次点灸3壮;点灸1次/天。5天为1个疗程。

    中药口服口服中药方剂主要组成:黄芪10g,防风3g,白术3g,红枣5g,太子参10g,当归3g,甘草3g,茯苓5g,远志1g,酸枣仁5g,柏子仁6g等。水煎服,2~3次/天,5天为1个疗程。

    典型医案

    医案一罗某某,女,3岁。2012年4月10日初诊。代诉:不思饮食半年有余。患儿近大半年来不思饮食,常发脾气,自己不主动要求进餐,父母在就餐时间催促其进食还啼哭,很不乐意。检查一切正常。拟诊为小儿厌食症,采用壮医药线点灸疗法联合口服中药治疗。取穴:谷线穴、四缝穴、足三里穴、百会穴。

    手法:每天点灸3壮,均用补法。当天上午点灸后,患儿中午饭量增加。继续每天点灸1次,并每天口服中药2次,连续治疗5天,以巩固疗效。此后,随访半年,饮食正常。

    医案二杨某某,女,5岁。2012年4月15日初诊。代诉:厌食两年。患儿近两年来,饭量极少,每餐仅吃小半碗饭,而且需要近1小时才能吃完。检查未发现异常。拟诊为小儿厌食症,采用壮医药线点灸疗法联合口服中药治疗。取穴:谷线穴、四缝穴、足三里穴、百会穴。

    手法:同上。随访3个月,一切恢复正常。

    按厌食作为儿科门诊常见的主诉之一,致病原因较多,壮医认为,小儿厌食是由于暑湿之毒阻滞谷道,或机体虚弱,谷道功能不足,谷道的化生和调节枢纽(肝、胆、胰)功能失职,谷道不畅,天、地、人三气不能同步运行所致。治疗首先要调气,气调则谷道畅通,瘀滞之毒易于袪除,气调则化生及调节枢纽脏腑功能易于恢复。若毒邪明显者,应加以解毒;淤滞明显者,酌以祛瘀。气血偏衰明显者,需注意补虚。时时护顾气血,气血充盛,则谷道功能易于恢复。壮医药线点灸疗法是在壮医理论指导下,用药线灼灸穴位使药效迅走全身,打通三道两路,使三气同步运行,谷道通畅以疾消健体。本文应用壮医针灸疗法中的壮医药线点灸疗法治疗小儿厌食症,是用多种珍贵壮医药材制成药液渗泡过的药线,然后点灸小儿的谷线穴、四缝穴、足三里穴和百会穴,达到了健运脾胃、清热化积、扶正培元、强壮补益、调理气血、提神醒脑、通调谷道的治疗作用。而口服中药如白术等可行气理气、健脾燥湿,茯苓等可加强健脾渗湿的功效,柏子仁、酸枣仁起到宁心安神的作用,甘草健脾和中、诸药调和,起到益气养血、补脾和胃的功效。(彭锦绣 黄贵华 王粤湘 李美康 李婕 韩海涛 彭霞  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注:文中所载药方和治疗方法请在医师指导下使用。)

    (责任编辑:刘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