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文化

扫一扫 二维码
  •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中医药文化
  • 蟾蜍:传统文化奉为祥瑞的“捣药工”

    时间:2022-11-24 17:01:00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作者:韩晓雯  浏览:

    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药博物馆的壁画局部。

    神话传说中,在月亮上捣药的玉兔身边常有一个帮手,和玉兔一起制作仙药。不过这个捣药工可不像玉兔那么可爱,甚至还有点儿丑,那就是大腹便便的蟾蜍,俗称“癞蛤蟆”。虽说蟾蜍看上去肥胖笨拙、满身疙瘩,不太招人喜欢,但它在我国传统文化中可是大有来头。

    走进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药博物馆的中国医学史展厅,矗立在面前的是一面古色古香的壁画,上面用手工绘制了一些与中医药文化密切相关图像,其中就有一只盘踞在明月中的巨蟾。

    蟾蜍在传统文化中是月亮的象征。在古代艺术作品中,蟾蜍和金乌所代表的日月常一起出现,是取阴阳平衡之意。那么,蟾蜍是怎么和月亮联系起来的呢?汉画像石中常出现嫦娥奔月的画面。在嫦娥奔赴的月亮中便有蟾蜍的形象。传说,嫦娥是后羿的妻子,因窃取了西王母的仙药,服用后便飞向了月宫。后来嫦娥怎么样了呢?据东汉张衡《灵宪》所云:“嫦娥遂托身于月,是为蟾蜍。”就是说,嫦娥在月宫中化身为蟾蜍,蟾蜍便成了月亮的象征。美丽的仙女变身为丑陋的癞蛤蟆,这似乎是一个悲伤的结局,其实也不尽然。

    蟾蜍之所以被神化,与它特殊的生理特征和生活习性有关。蟾蜍属于蛙类,在原始人的眼中,由于大腹多产,形似孕妇,繁殖力强,早就成为生殖崇拜的对象。考古发现,在新石器时代的陶器上就绘有蛙纹,青海柳湾出土的一件马家窑文化陶壶上塑有裸体女性形象,突出了乳房等特征,下肢形似蛙腿,结合陶壶的大腹器型,显示出蛙与女性、生育的联系。有研究者认为,被尊为人类始祖的女娲所代表的氏族,也以蛙为图腾,反映了古人对多子的祈愿。

    蟾蜍还有另一个习性,冬季蛰伏于泥土中,呈假死状态(即冬眠),来年春季天气转暖再爬出活动,这个神奇的特性在古人眼中如同死而复生,与月亮的盈缺变化不谋而合,所以成为月亮的象征。

    此外,还有一个不可忽视的原因,即蟾蜍本身的药用价值。以蟾蜍作为药源的中药有蟾酥、干蟾皮。蟾酥最早记载于北宋寇宗奭撰写的《本草衍义》,是蟾蜍耳后腺和皮肤腺分泌的白色浆液加工干燥而成,味辛、性温,有毒,具有解毒、止痛、开窍醒神的功效,可用于痈疽疔疮,咽喉肿痛,中暑神昏,腹痛吐泻。蟾酥可外用,研末调敷或掺膏药内贴于患处,也可入丸、散内服。苏州老字号药店雷允上的六神丸中就有蟾酥。干蟾皮则是蟾蜍的皮,其功效与蟾酥相近,而药性偏凉。古时,农历五月初五民间有捕蟾蜍的习俗。《太平御览》引《四民月令》曰:“五月五日取蟾蜍,可治恶疽疮。”

    古人对蟾蜍的药力还有更为夸张的解读,认为食之可长寿,在当时升仙思想的影响下,更是奉为仙药。《乐府诗集》载东汉《相和歌辞·董逃行》有仙药“虾蟆丸”(即蛤蟆丸):“采取神药若木端,白兔长跪捣药虾蟆丸,奉上陛下一玉柈(盘),服此药可得神仙。”古代仙药有“五芝”之说,除了我们熟悉的灵芝外,还有一种“肉芝”,《抱朴子·仙药》云:“肉芝者,谓万岁蟾蜍。”《太平御览》引《玄中记》载:“蟾蜍头生角,得而食之,寿千岁。”故汉画像石中,常有蟾蜍口衔仙草,或与玉兔一起炮制仙药,还常常服侍在西王母身边,成为长寿升仙的象征。马王堆汉墓出图的T形帛画的左上角,就有象征月亮的蟾蜍口衔仙草的形象。千年灵芝,万年蟾蜍。了解了被古人奉为祥瑞的“癞蛤蟆”的身世,你还会对它嗤之以鼻吗?(韩晓雯  北京中医药大学)

    (责任编辑:刘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