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文化

扫一扫 二维码
  •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中医药文化
  • 中医文明发展史的三次高峰

    时间:2021-3-24 15:47:42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作者:  浏览:

    中国中医经过秦汉以前夏、商、周三代的渐萌、诞生、嬗更,度过了春秋战国时期以后,终于在百家争鸣的君主专制体制和儒道互补的社会背景下成熟发展,在秦汉早期成就了自己的范式,形成以《内经》《难经》为渊薮基础,以《伤寒杂病论》为临床辨析指南,以《神农本草经》为药用锐器,理法方药成体系,以后又经历了宋元和晚明清初三次历史高峰,逐渐沿着自身传统特点趋势,通过在与人类文明的广泛交流和融合中,最终融为中华文明中最耀眼的大系,影响着世界医学而傲然屹立。

    英国学者李约瑟先生曾经指出,诞生在欧洲的近代科学是各古代科学汇流的结果。在公元前5世纪前后的印度、中国和希腊三个文明中心率先产生了理性的科学文化。古希腊科学繁荣和近代科学诞生之间千余年乃至更长期间,希腊医学衰退而阿拉伯医学和中国医学兴旺发达,正是希腊医学和中国医学在阿拉伯的汇合,才渐次传往欧洲促成了世界医学体系的诞生。

    第一次高峰 奠基于春秋战国成熟于秦汉

    中国地处欧亚大陆东段,腹里纵深,地域广袤,气候适宜,资源丰富。中国最早的图书《尚书》说:“东渐于海,西被于流沙,朔南暨,声教讫于四海。”4000万年前的青藏高原是一片海洋,1000万年前升起为陆地,数百万年前才隆起成为高原。人类文明大多依水而生,沿着河流繁衍兴盛,水是生命之源。人类文明史就是人与水相亲、相和、相生的历史。中国亦如是。发源于青藏高原的黄河和长江蜿蜒入海,自远古以来中华民族主要繁衍在这两河流域。

    中国的人类学历史十分悠久,已发现的古人类化石有200多万年前的四川巫山人、170多万年前的云南元谋人、115万年前的陕西蓝田人、50万年前的北京人、35万年前的江苏南京人、30万年前的安徽和县人、20万年前的陕西大荔人和湖北长阳人、10万年前的山西丁村人和3万年前的北京山顶洞人等。在中国大陆迄今发现较早期的著名文化遗址,黄河流域有中游的裴李岗文化、仰韶文化,中下游龙山文化、跨湖桥文化和河姆渡文化。夏、商、周三代以后,自秦统一中国以降,不仅是中国学术产生的基本时代,也是中医文明培育、长成的重要时期。

    殷周时期形成了“卦爻”,西周末年提出了“阴阳”“五行”学说。夏商西周时期医巫并存,形成了最初的医学雏形。春秋战国时,整个学术界百家争鸣、百花齐放,这一时期医巫逐渐分离,中医学由于其显明的科学性、实用性和理性,数千年前便占据了主导地位。

    春秋战国时期,周王室失去了对诸侯国的控制,百余诸侯国之间频繁征战形成了五霸七雄,政治权力的分散提供了人才流动的机会和自由思想的空间。百家争鸣的稷下学宫得以出现,各派学者云集,“不治而议”的士人纷纷发表见解,诸侯国争相效仿田齐养士,士人“择木而栖”,稷下学宫“数百千人”,不同的学术观点兼容包蓄,孟轲两次稷下讲学,荀况三为学宫祭酒。社会思想的自由,造就了许多杰出的思想家,形成了儒、医、墨、道、法、阴阳、名、纵横、杂、兵、小说诸家纷起。各家之间彼此诘难和争鸣,形成中国学术最为辉煌的时代。在这一时代,中国学术重要的遗产经典大都形成,《诗》《书》《礼》《易》《春秋》《内》《难》,无所不有。其《诗》以言志,《书》以记事,《礼》以规行,《易》阐阴阳,《春秋》述尊卑,《内》《难》以解人厄,包罗十分广阔。

    学术上的百家争鸣导致了殷周以来的思想观念的重建。信仰的“天命观”转向了理性的“天道观”,“主宰之天”的历史羁绊开始自然化。理性的重建区分了“天道”和“人道”,“仰观天文,俯察地理,是故知幽明之故”,通过《易》学思想的播扬而产生天、象、经、传的历史演进,形成了以天人互感、拟象立意、义理注入的三种模式。子产、老子、孔子倡导人道遵天道,子思和孟子阐明“助天说”,荀子提出依据自然规律驾驭自然的“制天说”。《内经》《难经》融《易》学己用,提出“天人一体”和生命规律。卢医扁鹊,在赵为妇科,在周为五官科,在秦为儿科,奠定中医学的切脉诊断方法,开启了中医学先河。此外,以伤寒、杂病和外科为最突出的临床医学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这是中国医学文明史上的第一次高峰。

    持续发展的这次高峰,带来的历史余脉,是以玄学为特征的新道学思想运动所催生的南齐(479—502)“百法纷凑,无越三教之境”。陶弘景的《神农本草经集注》,将人文原则的“三品”分类法改为依药物自然来源和属性的分类法,开辟了本草学的新理论体系。以理学为时代旗帜“素校禁方,尤工厉石”,“创铸铜人为式”的医学家王惟一,考订经穴理论,为经穴理论的发展与规范化,尤其是铸造了针灸铜人,并著《铜人腧穴针灸图经》,对中国针灸技术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第二次高峰 宋元时期学术规范及学派生成阶段

    陈寅恪先生说:“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而造极于赵宋之世。”中国的宋代,“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柳永《望海潮·东南形胜》)。

    公元960年,赵匡胤废除了后周恭帝,建立宋朝,以汴梁(今河南开封)为都城,中原统一,虽与北辽、西夏对峙,两宋国祚319年,开始了“天水一朝”(陈寅恪语)。宋初实行中央集权,赵氏家族一方面用计谋令部下交出军权,统一掌握,另一方面着重于文治,增强文官筹划,推行科举,选贤任能。但在中期以后,由于辽与西夏侵扰,经济不振,国势日衰,到了南偏一隅,奸佞当道,致使国家由强变衰,终致灭亡。

    宋代科技文化空前发展,是中国文化历史中的丰盛时期,理学、医学、文学、史学、艺术硕果累累。宋太祖重文轻武的风气达到极致,在理学兴起、宗教势力退潮、言论控制降低、市井文化兴起、商品经济繁荣与印刷术、指南针及火药一系列发明的社会背景下,优秀人才辈出,史尧弼在《策问》中说:“惟吾宋二百余年,文物之盛跨绝百代。”陆游在《吕居仁集序》中说:“宋兴,诸儒相望,有出汉唐之上者。”二程、朱熹、欧阳修、苏轼、司马光及“金元四大家”,即宋濂在为朱震亨《格致余论》题词时说的“金以善医名凡三家,曰刘宋真(刘完素)、曰张子和(张从正)、李明之(李杲),虽其人年之有先后,术之有救补,至于推阴阳五行升降生成之理,皆以《黄帝内经》为宗,而莫之异也。”刘完素、李东垣、张子和、朱丹溪四家,其刘完素创立火热论;李东垣立主脾说,张子和主攻下;朱丹溪主滋阴,学派林立,学说各抒,宋濂还说:“自秦以下,文莫盛于宋。”医学文化事业发达,配合周敦颐、程颢、程颐、张载发挥的义理性命论学说,尤其是理学大师朱熹,对太极、理气学说作的全面梳理,对后世日趋完善的中医运气学说,做出了许多铺垫。

    另外,设立“太医局”,从国家层面上为医学教育专门设立机构,各地州镇府政府均仿照开办地方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