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文化

扫一扫 二维码
  •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中医药文化
  • 一本珍贵的手抄医案

    时间:2019-11-15 17:07:56  来源:中国中医药网  作者:单德成  浏览:


    承博渊手抄承槐卿《临证医案》原件


    承博渊手抄承槐卿《临证医案》原件


    常州名中医承博渊(1919—1968)抄写的承槐卿《临证医案》原件,最近在常州市天宁区郑陆镇的焦溪老街上被发现,由承槐卿的侄重孙(承博渊之长子)承乃强妥善珍藏。

    承槐卿(1862—1945)世居焦溪。焦溪位于常州、无锡和江阴的交界处。因完整保留了1200余年的江南古村风貌,被列入第六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入选第三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这里素有“中医之乡”的美誉。

    承槐卿的生平事迹在《常州市志》《常州市卫生志》《武进县卫生志》均有记载。武进县(现常州市武进区)医学会1980年编印的《武进中医药》前言中介绍:“近贤有内科承槐卿,儿科奚咏裳,外科王道平……”承槐卿被列在首位,可见声望之高。他出生于中医世家,自高曾祖承南溪(字宗华)始业儒知医,曾祖承蓉绶(秀山)、祖父承湘坪(字鸿训)、父承钟岳(字顺昌,号蓉坡),世代相传,至承槐卿已是五代儒医。承槐卿16岁考取秀才,后又补优附贡生。在科举时代,每三年各省学政就本省生员(秀才)择优报送京师国子监读书的,称为优贡,意谓以优秀人才贡献给皇帝。他医术高超,文采出众,一天,宜兴县丁山一位重病患者邀请他出诊,他慎细诊视,奋笔写下长篇案论,并在同道中传开了,得到大家的赞崇,称之为“澄、锡、常医界泰斗”。由于家学渊源,刻苦钻研,承槐卿遂成为誉满江南的名医,登门求医者整日不断。

    承槐卿的后裔承博渊是其侄孙兼关门弟子。承博渊在《江苏中医》1962年第2期发表《承槐卿先生医案》的论文,自我介绍道:“十六岁时,遵祖训,继承家学,于常州日侍先伯祖(承槐卿)左右且六年。”满师后,承博渊在崔桥行医,1951年任崔桥联合诊所负责人,1952年在武进防疫站工作,主治晚期血吸虫病工作成绩显著,获武进县政府奖章。

    我在承博渊后人何昊伟的引导下,驱车直赴焦溪,在老街上找到承博渊的长子承乃强。承乃强得知我为“修缮五世儒医承槐卿故居”的提案而寻找资料时热情接待,从阁楼上取出了珍藏已久的手抄本《临证医案》。该医案封面上签有“伯渊”(即承博渊)的名字,上半部的装订线已经脱落,右上角一小块亦被虫蛀,共计66页,尺寸为长29.3厘米、宽18.5厘米,一万余字,自右至左竖写,笔力雄健,潇洒奔放。书中记载了中风、水肿、咳嗽、疮疡、乳疬等71则医案,具体内容清晰可认,书末附有《承师医训》,是承槐卿多年行医的心得。承乃强确切地对我说,这本医案是他父亲亲笔抄写的。

    承槐卿擅长内科,其行医座右铭是“人病即己病”“诊疾无小事”“临证时细细审详”。承槐卿辨证重视脉、证、时三者,用药少而精,以平淡取胜,力求多一味不必,少一味不可。承槐卿虽誉满杏林,好学不倦,学识渊博,经验丰富,奈诊务纷纭,未有著作问世。他精心整理,去粗取精,亲手编定医案六卷,被同行视为范本,整理者有之,珍藏者有之,转辗抄写者有之。

    《临证医案》书写时间,在《承师医训》中标注的时间是民国念陆年(1937年)元月。其中涉及病家地址有江阴大南乡、坂上、丫河、牛塘桥、卜弋桥、东下塘等处,可见承槐卿行医范围之广,闻名程度之高。

    在此之前,笔者曾收藏了由承槐卿弟子是光裕编写的《常郡承氏医案》和清同治年间的《承云坡(承槐卿之父)医案》,但都是复印件。本次发现承博渊手抄承槐卿《临证医案》原件,包括内、外、妇、儿,五官科等内容。在本册医案中,对于因“痰”致病,作了独特的阐述:“痰为有形之火,火即无形之痰。古人造字从疒、从炎,非无意也。痰从湿热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