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与临床

扫一扫 二维码
  •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学术与临床
  • 2019-7•学术与临床3:国医大师张大宁提出心—肾轴心系统学说

    时间:2019-8-9 18:10:32  来源:中国中医药网  作者:张勉之  浏览:

    “心—肾轴心系统学说”是国医大师张大宁在1966年初提出来的。当时他将自己撰写的“试论心、肾、命门关系与心—肾轴心系统学说”的论文,寄往《天津医药杂志》,该杂志主编在审稿后告知当年十月份发表,但此杂志后来因文革停刊。1973年张大宁将该稿呈送天津医学院院长、我国著名内分泌专家朱宪彝教授审阅,朱院长是一位非常严谨的科学家,他阅后对张大宁说:“我不懂中医,但文章涉及一些内分泌的前沿,所以我很仔细地看了,觉得有道理”。至今,张大宁仍保留着当时在方格纸上一笔一画写的原稿和杂志编辑部寄来的意见。在后来的几十年里,张大宁和弟子们不断实践、研究,成果得到了学术界认可。


    心、肾、命门概念及关系

    中医学认为,心在人体中处于主导地位。《素问·灵兰秘典论》云:“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心功能的正常与否,直接影响着体内所有生命活动的正常与异常,所谓:“心者,五脏六腑大主也。”(《灵枢·邪客》)“主明则下安,以此养生则寿,殁世不殆,以为天下则大昌。主不明则十二官危”(《素问·灵兰秘典论》)等都表明此观点。

    肾为人体生命之本,是体内的又一重要器官。《素问·灵兰秘典论》曰:“肾者,作强之官,伎巧出焉”,肾中精气的旺盛与否影响着人体整个生命活动的正常与异常,肾阴为一身阴液的根本,肾阳为一身阳气的根本。《难经》特别提出了“命门”的概念,即:“命门者,精神之所舍也……其气与肾通。”(《难经·三十九难》)张大宁认为“命门在字义上,是生命之门户。《难经》所言者,意喻强化提高肾之重要性,就其临床所用而言,无外乎突出肾阳即命门火之功能,实则肾也。”

    作为“君主之官”的心和“生命之本”的肾,二者关系对于人体尤为重要。心属火,为离卦,居上;肾属水,居下,为坎卦。《素问·六徽旨大论》曰:“升已而降,降者谓天,降已而升,升者谓也。天气下降,气流于地;地气上升,气腾于天。”唐代医家孙思邈更将其运用于心肾之间的关系,提出“心肾相交,水火既济”的论述。《备急千金要方·心脏脉论第一》云:“夫心者火也,肾者水也,水火相济”,心火下降,以温肾水,使肾水不寒;肾水上升,心火得肾水之滋而不亢,心肾的这种关系即称为“心肾相交,水火相济”。


    心—肾轴心系统学说

    “心肾相交,水火既济”是孙思邈在《黄帝内经》的基础上,结合《周易》中的阴阳八卦理论和道家的养生学说提出的观点。为了更好地说明心肾之间的关系及其在人体生命活动的重要性,张大宁提出了“心—肾轴心系统学说”的概念。“心—肾系统”表示在心为主导的前提下,心肾之间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相对平衡的关系;“轴心”则表示该系统在人体生理活动、病理变化,以及防病、治病、养生、延年益寿中起着重要的轴心作用。

    心肾关系不仅显示在身体的“轴心”作用中,还表现在精与神的关系上。心主神,肾藏精,精能养神,神能御精,精与神的互养是心肾关系的物质基础,是反映一个人整体生命活动的最高体现。所以滋肾填精、补血安神是治疗人体整体的基本大法。

    此外,心与肾的关系还表现为肾阳与心阳相互温养、相互促进。心为君主之官,故心阳又称为心火、君火,一身之中只有一个君主,故肾的功能再重要,亦只能称为相火。君火、相火相通互助,则一身阳气充盛。具体而言,肾阳命门火旺盛则可温养心阳以推动心血运行;而心阳君火充盛,血脉流畅,则充养肾阳。若肾阳虚弱,命门火衰,不能温养心阳,则可导致心阳虚弱,心血瘀阻。所以,在治疗心血瘀阻时,常用补肾助阳之品。同时,肾阳不足,阳虚水泛,亦可导致水气凌心,当以温补心肾之阳治之。临床上治疗心衰的参附汤即是峻补心肾阳气、回阳救逆的有效方剂。

    在养生、延年益寿方面,中医药虽然有着数不胜数的方法和药物,但张大宁认为,最根本也是最重要的,即是“心—肾系统”的正常运转。


    心—肾轴心系统学说的现代研究

    中医学的心大体包括现代医学的两个方面:一是神经系统,尤其是高级神经系统,大脑皮层的功能,即“心主神明”;二是实质上的心脏,即“心主血”。

    张大宁认为中医学概念里心的第一种功能中包括大脑皮层及下中枢的功能,既是思维意识中心,调节机体的一切生命活动。而中医学的肾的实质主要包括现代医学中的垂体—肾上腺皮质轴、垂体—性腺轴、垂体—甲状腺轴和某些系统的功能。故心—肾轴心系统是指大脑皮层对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轴、垂体—性腺轴、垂体—甲状腺轴的控制。其中“心火下降,下交于肾”是指神经中枢对内分泌系统的调节机制,而“肾水上升,上达于心”是指内分泌系统对神经中枢的反馈机制。心—肾轴心系统学说不但朴素地综合了神经—内分泌调节机制,而且可以有效地指导临床。

    不仅如此,张大宁还分析了 “心—肾轴心系统学说”和现代医学应激学说的关系,提出致病因子的激原在作用于人体后,会产生两种反应,一为特异性反应,即疾病的个性;二为机体的非特异性反应,即疾病的共性。医学上往往重视疾病的个性,重视疾病鉴别诊断,而忽视疾病的共性,即机体的非特异性反应。而“心—肾轴心系统”功能的失调,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了人体的非特异性反应,即疾病共性。这些反应包括致病因素的损伤,也包括机体的抗病措施。应激即是功能活动与致病因子引起的全部非特异性变化的综合,包括了恢复和重建正常生理状态所必需的生理现象。从心—肾轴心系统功能的失调角度讲,在这种反应中,首先出现的是肾阴虚、心火旺的应激抵抗期,然后进入肾阳虚、心肾阳俱虚的应激衰竭期。

    有些研究发现肾阴虚患者尿17—羟排泄有上升趋势,肾阳虚患者17—羟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