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文化

扫一扫 二维码
  •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中医药文化
  • 中医史(八) 国民政府卫生部会议通过余云岫提案

    时间:2017-4-5 16:05:39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作者:李经纬  浏览:

    国民政府于1927年4月18日在南京正式建立,卫生部长由冯玉祥部下薛笃弼兼任,副部长由协和医学院公共卫生系主任兰安生举荐的刘瑞恒担任,掌握卫生部实权,刘瑞恒不久即接掌部长之职。

    上世纪30年代,围绕中医教育正式立案问题的斗争,仍然十分激烈,虽然中医界继上海丁甘仁举办中医学校之后,各地兴办多所中医学校,但仍未争得完全合法的地位。1928年5月,南京国民政府第一次全国教育会议,虽然由汪企张提出废止中医案未获通过,但同时支持中医教育的提案也被封杀。而教育部继续坚持错误立场,于1929年4月29日,下令各中医学校改称传习所,并不得在教育机关立案。这充分说明教育当局几年前在文字上的退让是虚假的,而废止中医的政策根本未变。

    1929年2月23~26日,南京国民政府卫生部召开第一届中央卫生委员会,刘瑞恒部长主持,出席者有国民党中央代表,西医院校领导,以及上海、南京、北平、天津、广州市卫生局长,中华医学会会长等17人。其代表无一名中医,几乎完全是西医。他们在会上讨论了有关废止中医的4项提纲,一致通过了由余云岫提出的名为《废止旧医以扫除医事卫生之障碍案》。如果该提案得到实施,中国医疗保健数千年积累的优秀遗产,就会被彻底消灭。

    面对如此残酷的局面,中医界、中药界,海内海外,无不为之震动,各地中医药团体、期刊报社、商会,纷纷致电南京政府,表示强烈反对。1929年3月17日,全国医药团体代表大会,在上海总商会开幕,有来自15个行省、132个团体、262名代表。大会提出响亮的口号。“拥护中医药就是保持我国国粹”“取缔中医药就是致民病的死命”“反对卫生部取缔中医的决议案”等标语,遍于中医、中药界与药店之醒目处。在会场悬挂巨幅对联:提倡中医以防文化侵略,提倡中药以防止经济侵略。在三天大会上,提案达193件。大会议决:发表宣言;组织成立永久性全国医药团体总联合会;推选谢利恒等五人组成晋京请愿团,要求撤销“废止中医案”;请求中医药学校加入学校系统,准予立案等七项要求。经请愿团21~24日连续不断分别向国民党三代会、中央党部、国民政府、行政院、立法院、卫生部,教育部等请愿,“请求排除中国医药发展之障碍以提高国际上文化地位”,“明令收回废止中医议案,并于下届卫生委员会加入中医,以维国本而定民心事”。并走访国府各政要,寻求理解与支持。但教、卫两部仅作了很有保留的回应,教育部答称:“今后对于中医学校一律组织中医讲习所,准予备案”;卫生部则电称:“查中药一项,本部力主提倡,惟中医拟设法改进,以期科学化,中央卫生委员会议决案,并无废止中医中药之说”。应该说这次声势浩大的抗争,虽然未获全胜,但成绩不小,至少迫使国民政府卫生部不得不将废止中医案暂时搁置起来。中医界深知,请愿并未能改变教、卫两部掌权者要废除中医的根本立场。

    中医界成立之全国医药总会执、监委联席会议,商讨对策,对教、卫两部实际上仍坚持其废止中医的举措,于1929年12月1日,在上海召开全国医药团体联合会第一次代表大会,出席者有17省及香港、菲律宾等地区223个团体、457名代表,经过5天的讨论。议决:组织由23人为代表的请愿团,提出更具体的要求:撤销阻碍中医发展的各项政令。在海内外中医界强大压力下,此刻国民政府主席蒋介石不得不下令:撤销教、卫两部的命令,以示维护。至此,中医界之抗争应当说取得了胜利,然而在有关教、卫两部对具体问题的处理上,仍然我行我素,或不断刁难,或违背《国民政府文官处公函》所申述的蒋介石手谕。实际上,再次请愿的胜利,又一次被逐渐淡化而再次化为泡影。

    中医界的抗争由不断斗争中增长了经验,他们逐渐认识到必须“有管理全国中医中药事宜之(行政)权”,遂决定具文呈请国府,仿国术馆设国医馆,于1930年1月,将设国医馆提案与馆章呈国府。1930年5月7日,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226次中央政治局会议时,行政院长谭延闿联合陈立夫、焦易堂等中委7人,在会上重提此案,获得通过,这就是1931年3月17日中央国医馆冲破重重阻力在南京正式成立的历史经过。

    经中医药界代表217人、社会各界代表300多人,推选出中央国医馆,名誉理事43人,理事98人,于1931年4月17日,国府813号令公布。中央国医馆理事会全体大会,推选陈立夫为理事长,彭养光等10人为常务理事,焦易堂为馆长,陈郁、施今墨为副馆长。中央国医馆之建立,应该说是中医药界保存中医药、发展中医药的一次不小的成果。中央国医馆与地方分馆、支馆,在教、卫两部不断改变脸谱的应付下,加之只是一个半行政、半学术性组织,经费十分有限,甚至完全变成学术组织,没有了政府经费来源,加之内部分歧等,作用越来越局限,效益也不断缩小。必须着重强调指出,如果没有举国上下的抗争,没有中央国医馆的建立与运筹,不但保存不了中医药的一线生机,使中医药在逆境中难以获得一定程度的发展。而且中国人民数千年的珍贵遗产中医药学必将遭到灭顶之灾。令人叹服的是在20世纪前50年间,中医学在不断的抗争中,依靠自身力量,先后兴办70余所中医学校,创办中医期刊近200种,出版中医图书,据《联目》统计,单理论本草部分,就有400多种,若将方书类、临床各科以及养生保健等统计在内,恐有2000种左右,如此大量期刊与图书,在激烈反废止的50年间展现在医学界,展现在全国民众面前,不能不认为中医药学有着旺盛的生命力,植根于亿万民众牢不可破的信念。所有这些发展与普及,为后50年得到政府重视准备了人才基础与图书资料基础。否则,国民政府推动的废止中医政策得到实施,后50年也只能有为数十分有限的末代中医了,虽有后50年逢春的甘露,也难以组成浩浩荡荡的大军,取得如此迅速的重大成果。

    上世纪前50年,是中医发展史上的一个黑暗时期。回顾这50年,首先是中国的积弱贫穷,广大人民、知识界谋求国家强大与人民富足,但当时谁也未能拿出有效的办法,而是着眼于列强思维,忽视中华固有文化的洋务思想、全盘西化思想几乎居于统治地位。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占据主导地位,在政治、军事、科学文化艺术以及医学界,西化就意味着进步,强调国学则被视为落后、不科学,这种现象几乎成为社会时尚。此风在医学界尤为突出。这是当时大潮使然,分析起来,那些持此种观点的医学界人士,大多数似乎也无可厚非。当然,对那些心存宗派情绪者,他们并不认识中医,对中医一无所知,只是跟随大潮,听从少数人对中医的非议。他们不调查不研究,不考虑中国实际,一味跟着洋人的指挥棒跑,视中医药为落后、不科学,甚至视之为中国卫生发展的障碍。这些极少数代表人物的思想,应当予以澄清,予以分辨,给予批评,当然在批评中不可忽视还应尽可能将消极因素转化为积极因素。

    (责任编辑:刘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