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文化

扫一扫 二维码
  •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中医药文化
  • 黄芪:补气固表此为先

    时间:2023-9-15 11:06:00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作者:赵中振  浏览:

    黄芪被收录在《本草纲目》草部第十二卷,属于山草类。黄芪的“芪”字,曾写作“耆”。李时珍谓之:“耆者,长也。”黄芪为补气之长,故有此名。

    在预防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中医处方当中,黄芪是出现频率很高的一味中药。

    金盏银盘菊花心

    从植物来源来说,黄芪的两种基原都来自豆科植物,一个是蒙古黄芪,另一个是膜荚黄芪。黄芪耐寒耐旱,怕热怕涝,喜欢凉爽的气候,主要分布在中国北方。历史上,黄芪以野生为主,由于大量采挖野生资源,致使重点产区也发生了变迁。近年人工栽培的力度在加强,已经有了一定成效。

    蒙古黄芪原植物(可见荚果)。

    膜荚黄芪原植物。

    因产地的不同,黄芪拥有不同的商品名。产于山西雁北地区浑源县、应县等地的称为浑源芪;产于黑龙江、内蒙古地区的称为卜奎芪或者正口芪。

    中药行业还常用绵性和柴性来形容黄芪的品质。从植物解剖学的角度来看,绵性指的是韧皮纤维的多少,柴性则是指木质纤维的多少。野生蒙古黄芪和栽培在山西、内蒙古的黄芪都以绵性大、柴性小而著称,品质为佳。

    中药行业内有几个经验术语来表述黄芪的性状:“菊花心”指黄芪的横断面有放射状的纹理与裂隙,类似一朵菊花的形状;“金盏银盘”指黄芪的横断面中心木质部呈黄色、外缘皮部呈白色,像一个金银相映的盘子。

    几年前,我和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用植物研究所教授王文全、香港浸会大学中医药学院教授陈虎彪一起到山西五台山附近采黄芪。那里有很多野生黄芪,当地农民把挖来的野生黄芪当作宝贝存在自家院子里,有的干脆就存放在屋里。有个姓张的老汉,院子前门的锁好好的,屋里的黄芪却不翼而飞。原来是盗贼把他家后墙给掏开了,开着拖拉机进去,直接把家里的黄芪全给拉走了。这个故事说明野生黄芪奇货可居。盗贼以身犯险,看来抢黄芪等于抢钱。

    功擅补气入名方

    黄芪不仅药名里有玄机,本身确实也是一味补气的良药。具有补气功效的中药不少,人参重在大补元气,兼生津止渴,用于补气救脱。黄芪重在补气升阳,兼具固表止汗。

    中医认为,黄芪味甘、性微温,有补气健脾、益卫固表的作用。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五十二病方》当中,就有以黄芪为主的组方。张仲景的《金匮要略》中有八首方剂用到了黄芪。补中益气汤是金元四大家李东垣以脾胃立论创建的名方。方歌是:“补中益气芪术陈,升柴参草当归身,虚劳内伤功独擅,亦治阳虚外感因。”这个方子的君药是黄芪,除了常常治疗中气下陷所致脱肛、胃下垂等病症外,还能达到以甘温之品治疗气虚发热的目的,是为甘温除热法,也称甘温除大热。

    现在以黄芪为主的常用经典方剂还有很多,如当归补血汤。当归补血汤只有两味药:黄芪和当归。它是补血的著名方剂,其中黄芪的用量是当归的五倍,通过补气来达到补血的目的。

    黄芪是补气药的代表,是黄土地里长出的长寿草,可药用、可日常泡水代茶饮。民间有“常喝黄芪汤,防病保健康”之说,以黄芪煎汤或泡水饮用可补气,迅速解乏。

    以我个人举例,我喜欢长跑,2000年在香港参加了“毅行者”越野长跑大赛。这个活动要求参与者在48小时内穿越长达100千米的山路,也就是香港著名的麦理浩径山路,沿途都是养眼的青翠风景。

    我当时跑了整整一天一夜,将近27个小时,对体力、毅力的确是一大挑战。跑完了以后,我真是筋疲力尽。当时我的博士生彭勇想得很周到,他给我熬了一大锅黄芪汤。我喝下去以后睡了一大觉,第二天疲劳就都解除了。

    黄芪的特点是“补气不壅气”。一些过甜的补气药容易产生腹满气胀等不良反应,但黄芪一般不会,所以常常用在中医补气方中。日常食疗保健膳食中,需要补气时都离不开黄芪。2003年,香港浸会大学协理副校长卞兆祥和我共同编写了一本小书《百病食疗》,出版后很受欢迎,有繁体版、简体版,此书中就收载了几个含有黄芪的药膳方。比如参芪鸡,用党参30克、黄芪60克,装入一个布袋,放到一只处理好的老母鸡肚子里炖煮,可以根据个人的口味加适当的佐料,鸡肉炖烂后,拿出药包,就可以享用了。可以吃鸡肉,也可以喝鸡汤,功效好,味道也香,益气补血,适合脾虚的患者。

    黄芪用来煮粥也很好。历史上著名的美食家、文学家苏轼在不惑之年曾大病一场,病愈后就用黄芪来慢慢地调理虚弱的身体,有诗句为证:“黄芪煮粥荐春盘。”

    名中带“芪”实不同

    在南方药店,一般民众都称黄芪为“北芪”。岭南的中医泰斗邓铁涛活了103岁,他生前善用黄芪。老人家是香港浸会大学中医学院的客座教授,有一次他来讲学,特别介绍了用黄芪治疗重症肌无力的经验。临床上,邓铁涛使用黄芪的量很大,而且是长期使用。说明黄芪就像《神农本草经》所说的那样,久服下气、轻身、耐老。

    黄芪虽好,但性温,容易助火。南方人,特别是在广东、香港生活的人会觉得黄芪有点偏燥,劲儿太大了。南方有一种习用替代品,那就是有“南芪”之称的五指毛桃。在广东、香港的超市里、街市菜摊上都可见到五指毛桃。五指毛桃来源于一种桑科小灌木粗叶榕的根,是岭南常见药材之一。粗叶榕的叶子常为五裂,像五个手指一般,是为“五指”;果实毛茸茸的,是为“毛桃”,名字十分形象。南方人喜欢用五指毛桃煲汤。五指毛桃和猪肉一起煲汤带有牛奶香味,所以五指毛桃又被叫作五指牛奶。

    市场上还可见到一种叫红芪的药材。红芪在《中国药典》中也有收载,并单独列了条目。红芪和黄芪都来自豆科家族,但属不同。黄芪是黄芪属的;红芪是岩黄芪属的植物多序岩黄芪,因其根部表面偏红色,所以叫红芪,功效类同黄芪,药膳里也常用红芪。其实黄芪和红芪吃起来都有浓郁的豆腥味,区别在于红芪更甜一点。(赵中振  北京中医药大学《本草纲目》研究所)

    (责任编辑:刘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