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与临床

扫一扫 二维码
  •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学术与临床
  • 徐景藩论治药物引起的胃痛

    时间:2023-9-4 8:55:00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作者:时乐  浏览:

    内服之药,必须经胃,用药不当,常先影响胃腑。现介绍著名脾胃病专家、国医大师徐景藩对两类药物引起的胃痛的治疗经验。

    苦寒类药物

    如不恰当服用黄连、黄柏、大青叶、穿心莲等药,或者较长时间服用抗菌药物,尤其是药量较大,连续多日,常可导致胃中寒凝气滞,或呈寒湿之证,常见症状如食欲不振、胃脘痞胀、隐痛、畏寒喜温、舌苔薄白或白腻等。

    凡见中焦寒湿之证,徐景藩治从温中芳香化湿,据证选用平胃散、不换金正气散、香砂平胃散等方。一般湿阻者,宜选用陈皮、半夏、薏苡仁、生姜(或干姜)、茯苓、甘草、佩兰、石菖蒲等,中虚胃寒者可用理中汤加减。

    如原有阴虚之证,频服过多苦寒药物,可促使阴液进一步耗伤。寒性凝滞,有可能滋生湿浊,每可出现阴虚与湿浊中阻两种病机同时存在。两者程度有轻重、主次之别,然而阴虚与湿浊又互相矛盾。治疗此病证,化湿须防伤阴,滋阴又防助湿,故比较棘手。据徐景藩的经验,凡舌红而苔白腻,中焦湿浊较盛,食少、不知饥,脘痞,口干却不欲饮水者,先用藿香、佩兰、陈皮、法半夏、茯苓、薏苡仁等芳化湿浊,投数剂后白腻之苔渐化,逐渐撤去化湿药物。对于舌红口干、苔色白厚而干者,可用佩兰与芦根、麦冬相配,其中芦根甘淡、泄湿生津,淡以祛湿,甘以养胃,麦冬生胃津而不滋腻,使津液上布,利于化湿;或以薏苡仁配陈皮、泽泻,化湿而不伤阴。

    因苦寒药久服而致胃湿经久不化者,有时还可酌配祛风之药,如少量防风、羌活等,化湿祛风,鼓舞胃气,也可酌加石菖蒲醒胃而化痰湿。

    辛温类药物

    川乌、草乌、附子、干姜、桂枝或肉桂、荜茇、细辛等辛温类中药,如多用久用,可使胃阴受损,出现胃脘灼热嘈杂、口干、食欲不振、舌质红等症。上述症状的轻重程度,常与服辛温类药的量与时间长短有关,治法一般以滋阴养胃为主,清其郁热为佐,常用益胃汤、沙参麦冬汤等方加减。徐景藩常配加浙贝母、蒲公英、石见穿等以清郁热,白及、山药以护胃膜,并稍加陈皮、谷芽、鸡内金等和胃气而助运化。

    据徐景藩的实践体会,解热镇痛消炎药如阿司匹林、布洛芬等,久服也有类似于辛温类药之胃反应。肾上腺皮质激素类药如常用的泼尼松、地塞米松等对食欲虽无明显影响,但也常会出现类似辛温类药的反应。又如治疗胃病常用的铋剂,虽然针对幽门螺杆菌,但有滋生湿热之弊。

    现在因药物而引起胃肠道反应特别是导致胃炎者不少,已渐引起医家重视。药物有寒热温凉不同,多用久用,或投药不当,往往会损伤胃气、胃阴,更应加以注意。此类不适症状的治疗总以辨证为要,参考药性,妥为治疗,以免延致慢性胃病。(时乐  江苏省仪征市中医院)

    (注:文中所载药方和治疗方法请在医师指导下使用。)

    (责任编辑:刘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