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与临床

扫一扫 二维码
  •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学术与临床
  • 名医名方 清胆和胃汤

    时间:2023-3-3 15:49:00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网  作者:  浏览:

    沈炳章,1943年出生,江苏省名中医,江苏省太仓市中医医院主任中医师。曾任江苏省中医药学会脾胃病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苏州市中医药学会脾胃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从事中医临床工作50余年,擅长治疗中医内科脾胃病及疑难杂病。

    组成:黄连6g,黄芩6g,陈皮6g,云茯苓18g,炒党参12克,姜半夏10g,制香附10g,炒枳壳10g,炒白芍10g,炙甘草5g,吴茱萸3g。

    功能:清胆泄热,和胃降逆。

    主治:胆汁反流性胃炎,症见胃脘部灼烧感、恶心呕吐、嗳气泛酸,舌质偏红,苔薄黄腻,脉弦者。

    用法:每日1剂,常法煎服。

    方解:胆汁反流性胃炎是一种由十二指肠内容物(包括胆汁、胰液和十二指肠液)过度回流于胃中,进而破坏胃黏膜,引起胃黏膜充血、水肿及糜烂等症状的慢性炎症性病变。本病以上腹部灼热感、呕吐、嗳气、泛酸为主要临床表现,归属于中医学“胃反”“呕吐”“胃脘痛”范畴。《灵枢》曰:“邪在胆,逆在胃,胆液泄则口苦,胃气逆则呕苦……”故病位在胆、胃,病机为胆胃不和,升降失常。

    沈炳章认为,胆属甲木,主决断;胃为戊土,主受纳,故情志失调、饮食不节(洁)是本病的两个主要致病因素。胆与胃同居于中焦,又同为六腑,具有“以通为要,以降为顺”的生理特点。《内经》“病机十九条”谓“诸呕吐酸,暴注下迫,皆属于热”,故病性以热证居多。所以在治疗上,突出“清胆”与“和胃”,旨在使胆道得通,胃气和降,升降有常,故取此方名。

    清胆和胃汤中,黄连、黄芩苦寒,清胆泄热;陈皮、半夏和胃降逆;香附、枳壳行气消积;热多夹湿,佐以党参、茯苓健脾渗湿;白芍、甘草酸甘化阴,解痉止痛;加入少量吴萸,防苦寒太过伤胃,与黄连相伍,又有“左金”之义,更能增强降逆和胃之功。全方以半夏泻心汤、左金丸、芍药甘草汤进行化裁增删,清胆与和胃并举,辛开与苦降并用,共奏清泄胆热、和胃降逆之功。值得注意的是,方中加入芍药一味,与叶天士提出的“苦辛泄降,少佐酸味”的遣药原则相一致。

    加减运用:疼痛甚者,加川楝子、延胡索;上腹部饱胀者,加苏梗、木香;泛酸甚者,加煅瓦楞子、代赭石;恶心呕吐甚者,加旋覆花、淡竹茹;有食管炎者,加白花蛇舌草、蒲公英;胃黏膜糜烂出血者,加乌贼骨、象贝母;大便干结者,加大黄、槟榔。(江苏省太仓市中医医院吴力强整理)

    (注:文中所载药方和治疗方法请在医师指导下使用。)

    (责任编辑:刘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