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文化

扫一扫 二维码
  •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中医药文化
  • 从“二月二”民俗谈蝎子和蜈蚣

    时间:2022-3-7 10:49:00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作者:韦钦国  浏览:

    关于农历“二月二”,各地有许多不同的习俗与谚语。在山东,要在“二月二”这天吃“炒蝎子爪”和“炒棋子”。

    “炒蝎子爪”实际炒的是黄豆或青豆。黄豆、青豆刚发芽的时候,新生的芽苗像蝎子爪,苗芽慢慢长大的过程也像极了蝎子想要伸爪子活动起来的样子。黄豆或青豆一炒就不会发芽了,也就代表着蝎子的爪子缩回去了。经过多年流传,二月二吃炒豆已经成了习俗。

    “炒棋子”实际上表达了人们消灭蜈蚣的愿望。方法是将和好的面团擀成宽约1厘米的条状,再切成菱形状(俗称面棋),晾干后下锅炒熟即可。“炒棋子”吃起来非常硬脆。在切面条的过程中,那被切断的面条就像蜈蚣的肢节一节一节被切断似的,“炒棋子”之说即来源于此。

    为什么要“炒”呢?这是因为,蝎子和蜈蚣位列民间所说的“五毒”(蜈蚣、毒蛇、蝎子、壁虎和蟾蜍)。“五毒”面相丑陋,加之有毒,人们对其难免有惧怕之心,“炒”了就不能再害人了,这是一种追求健康安全的美好寓意。

    蝎子的药用价值

    蝎子最末一节的尾刺有毒,又名毒刺、毒针、螫刺,主要功能是由毒腺射出毒液,用以自卫和杀死捕获物。人们捉蝎子时很容易被蜇伤,引起灼烧般的剧烈疼痛,被蜇部位往往还会红肿甚至中毒,所以人们对蝎子既怕又恨。但其实蝎子并没有人们想象中那么可怕,相反,在中医里,蝎子还是一味治病的良药。

    蝎子的主要入药部位是其尾刺,其药用价值也主要在于它的药理毒素成分。《开宝本草》载:“(蝎尾)味甘、辛。性平,有毒。主治诸风疹及中风、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语涩、手足抽搐。”除了尾刺部分,蝎子其它部位也可入药,如全蝎是治风要药,具有驱风,镇惊及攻毒之功能。

    全蝎作为我国中医临床常用的动物药材,还是人参再造丸、大活络丹、七珍丹、保安万灵丹、牵正散等30多种中成药的重要原料。目前,由全蝎入药的中西药物达到了150余种。

    除药用外,“油炸全蝎”还是一道名菜,全蝎还被制成滋补食品、保健食品,如常见的就有蝎子酒、蝎子罐头等。

    蜈蚣的药用价值

    蜈蚣又名叫天龙、百脚虫等,身体由许多体节组成,每一节上都有足,是一种有毒腺的、掠食性的陆生节肢动物。

    夏天农村阴凉潮湿的地方,常可以见到红头蜈蚣、青头蜈蚣或黑头蜈蚣。相比较而言,红头蜈蚣体形最大,青头蜈蚣次之,黑头蜈蚣最小。蜈蚣看起来似乎比蝎子还吓人,但性情却相对温顺。蜈蚣也可以人工饲养,造福于人。体形最大的红头蜈蚣适应性强,生长很快。

    与蝎子类似,蜈蚣由毒腺分泌毒液。蜈蚣同样可以入药用,主要治疗痉挛抽搐、风湿顽痹、顽固性头痛等。《本草纲目》载:“蜈蚣,西南处处有之,春出冬蛰,节节有足,双须岐尾。”蜈蚣还可促进人体免疫力,医学研究表明,蜈蚣提取物对动物移植性肿瘤有一定作用。

    避五毒保健康

    其实,无论是炒“蝎子爪”还是“炒棋子”,都终归是愿望而已,要想真正保障家里安全卫生,避免“五毒”袭扰,关键还是要做到家中环境通风、干净卫生、干燥不潮湿,不给“五毒”创造生活条件。一旦在家中发现蝎子、蜈蚣,就要及时处理——“二月二照房梁,蝎子蜈蚣无处藏”的谚语,说的就是通过外力驱赶的方式使蝎子、蜈蚣从藏身之处逃出,使之不能对家人造成伤害。

    在看似平常的民俗谚语里,藏着许多有价值的中医药文化知识,这也恰恰说明中医中药就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韦钦国)

    (责任编辑:刘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