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与临床

扫一扫 二维码
  •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学术与临床
  • 2020-4•学术与临床9:中医理论在孤独症领域的研究与应用

    时间:2020-5-15 17:48:19  来源:中国中医药网  作者:唐伟众  浏览:

    孤独症也叫自闭症,以社会交往缺陷、兴趣范围局限、行为重复刻板为主要表现,是医学界、康复界、特教界的难题。笔者通过十余年的潜心学习研究和临床实践,发现中医理论在孤独症领域有其研究和应用的价值。


    五脏与孤独症的关系

    《灵枢·脉度》曰:“五脏常内阅于上七窍也……五脏不和则七窍不通。”《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肾生骨髓。”《素问·五脏生成》记载:“诸髓者皆属于脑。”《素问·灵兰秘典论》云:“肾者,作强之官,伎巧出焉。”这个“伎巧”就是人的灵性,具体到大脑,那就是理解、记忆、分析的能力。孤独症患儿如先天禀赋不足或母孕期间受邪或产伤等,均可导致肾精不足,脑髓不充,以致发病。《灵枢·脉度》云:“肾气通于耳,肾和则耳能闻五音矣。”孤独症患儿听而不闻等症状与肾精亏虚,脑髓失养有关。

    《灵枢·脉度》云:“心气通于舌,心和则舌能知五味矣。”味觉正常和语言表达有赖于心主血脉和心主神志的功能正常。孤独症患儿语言障碍、五味不知、饮食偏执等症状,皆由心神失养所致。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肝主目。”肝开窍于目,肝经上系于目,孤独症患儿视而不见,缺少对视,逃避生人等诸表现,亦与肝失疏泄、升发不利相关。肝主疏泄,调畅气机,性喜升发而恶抑郁,能调节情志。孤独症患儿喜怒无常、情志不畅、刻板行为等都与肝脏疏泄功能有关。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脾生肉”“肝主筋”。孤独症患儿精细动作、粗大运动不好,都与脾脏肝脏有关。《灵枢·脉度》记载:“脾气通于口,脾和则口能知五谷矣。”孤独症患儿的饮食与脾肝有关。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肺生皮毛。”孤独症儿童冷热、疼痛等感觉失调,与肺气不足有关。《灵枢·脉度》云:“肺气通于鼻,肺和则鼻能知香臭矣。”孤独症患儿嗅觉失常与肺部功能有关。

    孤独症为形神共病之病,治宜形神共治。初病年少,以补精育神为法,根据在肾在心在脾在肝在肺不同,分别施以补肾填髓、滋补肝肾、润肺化痰、健脾养心之法;病延岁长,以保形健体为要,调畅气血,根据虚实兼杂,在气在血,补泻兼施,分别施以补肾养肝、健脾养心、疏肝泄火、化痰开窍、化瘀通络之法。疗程长,久施疏泄化通之品,要注意顾护胃气,处方选药宜平和润养,补泻调理适当。

    中药膏方辨证施治,综合用药,能更好地治疗孤独症。肾虚髓亏为脑病的基本病机,故治疗上宜从肾虚论治,以补肾健脑、添精益髓、强筋健骨为主,此外由于病情复杂,还常常伴有脾胃虚弱、肝血不足、虚风内动、心脾不足、痰瘀阻络等等,临床表现复杂,往往“虚实夹杂”,需要全面考虑,综合分析,随症加减药物治疗。


    五神与孤独症的关系

    中医学认为,人的综合素质一方面指形体物质形态(五脏为中心);另一方面是指精神心理(在内有思想、意识决断等五脏神,在外有喜、思、忧、悲等五情志)。人以五脏——心、脾、肺、肾、肝为中心,《素问·宣明五气论》记载:“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肾藏志,是谓五脏所藏。”

    《灵枢·本神》云:“故生之来谓之精,两精相搏谓之神,随神往来谓之魂,并精而出入者谓之魄,所以任物者谓之心,心有所忆谓之意,意之所存谓之志。”《灵枢·本藏》记载了五神的生理功能:“志意者,所以御精神,收魂魄,适寒温,和喜怒者也。”

    就孤独症表相而言,极度孤独为志衰魂微;强迫地坚持原样不变为意亢魄盛;社会适应性和言语交往障碍为志魂失用、阳神却闭;怪异动作为智控失用、志不御意、意行失谐;异常感知反应为虚魂外显,魄弱不驭,故作聪明样为虚魂外越。治疗原则为:强魂志、收意魄、补君相。


    五志与孤独症的关系

    《素问·天元纪大论》云:“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思忧恐。”说明五志是以五脏精气为物质基础的;《灵枢·口问》云:“悲哀愁忧则心动,心动则五脏六腑皆动摇。”说明五志对脏腑功能、形体、官窍有驾驭作用。

    情志相胜疗法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有意识地激起患者一种暂时的情志,去战胜、制止、克服另一种偏激的情志,使机体恢复平衡,从而达到治愈疾病的目的。

    怒胜思疗法:思伤脾,思虑过度可令人神疲、懒言、不思饮食等。木克土,故可以利用愤怒情绪来克制过度思虑。孤独症患儿视而不见、听而不闻、若有所思的自我、缺乏交往情感的状态、少言寡语的表现等等,都可以用愤怒的情绪图片、视频或行为等方式促进其改善。

    思胜恐疗法:恐伤肾,过度恐惧会导致人惴惴不安、大小便失禁等。土克水,故可以采用说理开导等方法,使患者神志清醒,然后与患者理性分析导致疾病的原因,逐渐克服恐惧情绪。孤独症患儿因感知觉障碍、言语发育障碍、人际交流障碍等,害怕生活活动模式被改变、害怕喜欢的游戏模式被改变、害怕喜欢的物品被剥夺等情况,都需要采取不同方式的说理开导等方法去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