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文化

扫一扫 二维码
  •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中医药文化
  • 复兴针灸绝学 开创澄江学派

    时间:2019-10-22 22:18:04  来源:中国中医药网  作者:王小丁 郁凯华  浏览:

    —— 纪念现代针灸奠基人承淡安诞辰120周年

    2019年是现代针灸奠基人承淡安(1899—1957)先生诞辰120周年。承淡安自青年时期立志以针灸济国救民,数十年如一日传播针灸绝学,其教育过程从民国延续至新中国成立,开创的澄江针灸学派对中医领域影响巨大,高徒遍及海内外。谨以此文表达对一代针灸巨擘承淡安先生的深切缅怀与崇高敬意。



    “仁怀为国、仁术为民”的精神贯穿承淡安一生的行医历程。

    承淡安有一颗拳拳爱国之心,曾游学日本8个月,回到中国后发表《东渡归来》一文,客观看待日本民众“性多狐疑,气量狭窄”,以为“正以此而能研究竞争,进步神速。一事一物,绝不任其模糊过去”。承淡安又反思当时中国百姓“不求甚解,不知误了多少学子”,怀着“中国不欲图存则已,否则必以日为镜鉴,普及教育,努力生产建设”的信心,克服留学他乡的困难与艰辛,将所有时间与精力放在针灸学习上。他还参观日本针灸学校的设备,与讲师交流针灸临床经验,购买日本针灸书籍并翻译成中文,甚至装成患者学习日本针灸师治病的过程。

    抗日战争硝烟弥漫,承淡安位于江苏无锡的诊所也难逃厄运,他只好颠沛流离进入四川避难。承淡安曾说:“战争期间,药物难以获得,针灸可以替代药物起到治病的效果。所以应该公布针灸学术,以便于利民。”于是他将研究社的讲义资料整理、装订成册,公开发布。抗日战争中,针灸在抗战医疗中所起的作用难以估量,承淡安正是靠着西行一路行医、讲学传播针灸知识与文化,实现了自身“针灸也能抗日”的思想。

    承淡安在自传中提到“我之平生乐于治疗疾病,钻研业务不以为苦,不好外出,实深受吾父(承乃盈)之影响。”1930年,承淡安为减轻患者经济负担,在已有艾条基础上进行研发与创新,前后尝试50余次,终于研制出集太乙神针与雷火针功效为一体,无其弊端、效著价低的新药条。为纪念父亲承乃盈为针灸事业作出的贡献,承淡安将药条命名为“念盈药条”,可见其仁孝之心。

    新中国成立后,承淡安积极响应政府号召,大力发展针灸,为新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作出贡献。为解决农民医疗难题,承淡安编写了《简易灸治·丹方治疗集》,书中主要介绍了操作方便、价格低廉、疗效可观的艾灸治病方法。为使农民兄弟更好地利用艾灸治病,承淡安在编写《简易灸治·丹方治疗集》时采用一病一故事的方式,并在相应病例旁配上腧穴插图加以讲解。

    1950年8月,第一届全国卫生工作会议召开,承淡安在党和政府新政策的鼓舞下,克服种种困难,从事针灸教育工作。此时承淡安健康状况不理想,常常连夜心痛,工作过度即出现恶心呕吐状况。在此情况下,承淡安想到的依旧是报效祖国。他的从医之宗旨,振兴绝学之理想即便在身体每况愈下的情况下依旧不变。

    学贯中西 敢为人先

    中医作为旧学,受到西方医学与民主科学思潮的冲击。承淡安认为:“夫西洋科学,不是学术唯一之途径;东方学术,自有其江河不可废之故也?”承淡安对于中医独树一帜的看法足以见得他对于中国传统中医文化强烈的自信,坚持以传统中医学理为主,西方医学为用的针灸理念,并将其总结为“以中医为根据,用科学作化身”,几千年流传的中医在承淡安手中得到传承与创新。

    承淡安坚持中医学理,在日记中写道:“传统中医几千年来的治疗效果主要基于《内经》《伤寒》《金匮》及《神农本草经》这几部著作上,这些书是中医的基础,舍去这基础,中医就不能治病。”由此可见,承氏针灸在临床取得的巨大疗效与承淡安守正,坚持中医学理密不可分。同时,承淡安公开家学,在针灸教育过程中也希望学生做到掌握中医学理。

    承淡安在坚守中医学理的同时,积极学习西医技术与理念,做到针灸理论的守正创新。承淡安青年时期接触西方医学,在自传中写道:“只要听到有新的好的见效快的治病方法,就想去学一下”,并尝试中西医结合,重新定位腧穴在人体的部位,以确定每个穴位主治疾病。

    承淡安关注国外针灸发展状况,向国内针灸医者介绍针灸临床疗效的现代研究进展,旨在共同进步。承淡安在与新医交流方面亦有新观点,“以统一病名,将治法、诊断上之术语予以明确说明,结合生理、病理,方剂亦明确主治病候,药物明确其实效,能结合新理者最好,但则可为次要耳。” 在针刺器具改革方面,承淡安亦有创新。1952年,承淡安正式规范了针刺工具标准,明确毫针制作的外形、规格、材质,提出的毫针制作要求逐渐成为针刺工具的行业标准。

    甘为人梯 奖掖后学

    承淡安的针灸教育跨越民国,延续至新中国。民国时期,政府打压中医,先后有北洋政府漏写中医教育案、民国政府废止中医案以及新文化运动反对旧学,针灸在此环境下几无生路。承淡安从临床实践中感受到针灸疗效,不忍祖国医术就此废弃,因而以复兴针灸绝学为目标,培养针灸人才为桥梁,开启函授与师承相结合的教育模式,不断完善针灸教育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