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与临床

扫一扫 二维码
  •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学术与临床
  • 2019-4•医案3:郭振武从热论治小儿肺炎喘嗽

    时间:2019-5-9 18:10:13  来源:中国中医药网  作者:张楚石 孙雨婷  浏览:


    郭振武,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从事中医内科和儿科临床、教学等工作40余年,善攻小儿肺系疾病,治愈疾患数万,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形成了独特的学术思想。

    肺炎喘嗽是小儿常见的肺系疾病,临床以热、咳、喘、煽(发热、咳嗽、喘促、鼻翼扇动)为特征。清代医家谢玉琼首先在《麻科活人全书》中记载了“肺炎喘嗽”的病名。《素问·至真要大论》中云:“诸气膹郁,皆属于肺”;《素问·咳论》指出:“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明确指出不论咳喘的病因如何,其病位都在于肺,都是因为肺气受伤或者因为他脏之病累及于肺,致使肺失宣肃而发咳喘。郭振武认为小儿肺炎喘嗽的病因主要有三个,即外感六淫,乳食内伤和积热内生,而其发病多从热化。《颅囟经》有云:“凡孩子三步以下,呼为纯阳。”宋代医家钱乙亦曰:“小儿纯阳,无烦益火。”金元四大家之一、寒凉学说的倡导者刘完素也在《宣明论方·小儿科论》中说:“大概小儿病者纯阳,热多冷少也。”朱丹溪认为小儿“阳常有余,阴常不足”“凡一岁以下有病者,多是胎毒,并宜解毒为急”。同时,清代温病大家叶天士亦在《幼科要略》中指出:“襁褓小儿,体属纯阳,所患热病最多。”这些都强调了热病之所以在小儿多见与其纯阳之体关系密切。

    郭振武临证数十年,发现小儿肺炎,尤其是重症肺炎,大多以发热为主症,咳嗽、咯痰、喘促出现较发热晚,亦有很多病例始终无明显的喘憋症状,而且咳嗽的轻重程度与患儿的热度、热程相关,一般持续高热后才出现喘咳,他认为这与痰液的生成有关。小儿肺炎的痰与喘,往往也是由于急性发热,热伤津液,炼液为痰,痰热搏结,阻于气道,肺气郁闭,失于宣肃降所致,其病机为热伤津液在前,痰液内生在后。郭振武临床从热论治小儿肺炎喘嗽每每获得良效。


    验案

    吴某,女,4岁。现症见发热,体温39.2℃,咳嗽剧烈,伴有微喘及喉间痰鸣,烦躁不安,纳差,卧不宁,小便黄赤,大便干结。查体:面红唇赤,鼻翼扇动,听诊双肺呼吸音粗糙,可闻及较密集的细小水泡音,心率一分钟120次,律齐,舌红,苔黄腻,脉滑数。中医诊断为肺炎喘嗽,证属痰热闭肺、热邪炽盛。治以清热化痰,宣肺开闭。

    处方:麻黄5克,生石膏20克,杏仁5克,川贝5克,桑叶10克,野菊花15克,金银花15克,鱼腥草15克,天麻10克,白屈菜15克,葶苈子10克,焦三仙各20克,生甘草10克。3剂,每日1剂,嘱少量频服。

    复诊时患儿热退,咳嗽及喘促减轻,略微烦躁,大便不干,小便不黄。原方继服3剂,二次复诊时,咳嗽已好转大半,喉间有痰,饮食较差,舌质淡红,苔薄黄,脉滑,予前方去石膏再服3剂而愈。

    方中麻黄、石膏合用清热解毒、除烦解肌、宣肺平喘,故共为君药。川贝配杏仁以宣肺平喘,润肺化痰,合桑叶、野菊花、金银花、鱼腥草、葶苈子等清热解毒之品共为臣药,取其“轻可去实”之义。天麻主入肝经,可清肝泻火以佐金平木;白屈菜止咳,平喘;焦三仙可健脾和胃,防方中寒凉之品伤于小儿中焦,以上五药共为佐药。生甘草既有清热解毒、祛痰止咳的功效,又可缓急止痛、补脾益气、调和诸药,为方中佐使药。综合全方15味药,共收清热、解毒、宣肺、化痰之效。中医自古就有“凡病温者,始于上焦,在手少阴”“温邪上受,首先犯肺”等论述,小儿生机蓬勃,体禀纯阳,不论外感时邪还是内伤积滞,都易从热化而发病。郭振武认为,小儿风热、湿热证最多,单纯的寒证极为少见,所以临证遣方,清热之药必不可少,而且用量宜重。肺与大肠相表里,肺气以降为和,且肺气赖六腑以通之,腑气通则肺气降,故临证时应注意保持患儿大便通畅。小儿脾常不足,乳食不知自调,如过食肥甘、生冷,则令脾胃易伤,运化失常,痰浊内生,积久化热,熏蒸于肺,致肺气闭郁,咳嗽加剧,临床上常表现为食少纳呆,恶心呕吐,甚至腹痛腹胀等症状,故常于本方中加焦三仙,鸡内金、山药、白术等以运脾涤痰,增强疗效。(张楚石 孙雨婷 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

    (注:文中所载药方和治疗方法请在医师指导下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