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与临床

扫一扫 二维码
  •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学术与临床
  • 2019-3•学术与临床12:医门传薪之张西俭脉学精义——析脉明机

    时间:2019-4-2 18:15:46  来源:中国中医药网  作者:张旗  浏览:

    —— 分析脉象可以了解气机的升降浮沉、出入聚散,故诊脉重在分析病机


    在正确运用脉诊技术和方法的条件下,脉诊在四诊之中的作用是第一位的,望闻问诊可辅其后,四诊相互完善诊断。有时脉诊分析足以完整客观地反映疾病的病机变化,其他三诊只起到旁证、印证的作用。即使在脉诊分析尚不完善的情况下,也可以帮助确定其他三诊分析的大方向,这时其他三诊对脉诊结论发挥完善补充的部分修正作用,但笔者从未遇到望闻问诊结论可以全盘推翻脉诊结论的情况。所以,笔者认为脉诊的在四诊中地位是首要的,有专家学者将脉诊在四诊中的意义喻为灯塔、指南针、路标,丝毫不为过。

    任何医学理论和技术都源于一定历史的生产力条件,存在一定的合理性和不合理性。《素问·五脏别论》曰:“是以五脏六腑之气,皆出于胃,变见于寸口”,主张气口脉象本质上是体内脏气活动的反应,脉动则气动。《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确立了阴阳思维是脉诊思考的总则。

    前述“脉象主病”,由于一脉多病和多脉一病的复杂交叉而较难普遍验证,应坚持历史的、唯物的、前进的观点,将古今的实践变化为“析脉明机(病机、气机)”的脉诊分析模式。

    旧说三部九候与脏腑、经络的信息对应关系,其合理性在于由表知里,其不合理是过于机械、刻板和精细,难以与实际一一相符,有必要根据临床事实给予调整,以提高应验的几率,既反映三部九候与内脏关系的专一性,又反映整体联系产生的变化与不固定性。

    传统脉学描述有二十四脉、二十七脉、二十八脉、三十二脉等,都在临床中可见可验,但临床上远不止这些脉象,应当根据实际脉变性状作一些补充和新的描述。

    脉象信息的整体性往往以兼脉形式表现。《文魁脉学》记载了700多种兼脉。兼脉的形式不仅仅是脉种的兼合,单纯的脉种兼合表达并不充分,故对于兼脉的认识纳入左右手、三部九候、不同时相(首切,复切及前诊,后诊)及外界因素对脉象的作用等因素,才较为全面。临证还应注意观察脉势,《张西俭脉论脉案集》中提出脉势分析十分重要,脉势可以将整体的气机变化反应于左右手、三部九候的脉象中。

    笔者主张“脉诊为先、四诊合参”的临床路线,系鉴于脉诊所获得的信息深刻可靠,又兼顾望闻问诊的补充完善作用而提出的技术路线,又缘于当今中医弱于谈于脉诊的事实,认为有必要强化脉诊的地位。(重庆市中医院张西俭全国名中医工作室朱丹平 张旗整理)

    (注:文中所载药方和治疗方法请在医师指导下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