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与临床

扫一扫 二维码
  •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学术与临床
  • 2019-3•学术与临床3:国医大师徐经世:不忘初心,传承有责

    时间:2019-4-2 17:40:23  来源:中国中医药网  作者:  浏览:


    凡是过往,皆为序章。春来秋往,时光荏苒,余今已近鲐背。然则人生虽短,但矢心不改,在回望中矫正导航,前行中传承加责。今就本题做一次回顾性笔录,唯求共勉。


    家学濡染,师承授受正当时

    承接家学

    从祖辈起,家学乃为“以仕为民、以儒育人、以医救人”三段立身处世的家史。然时代有隔离,但总体走向是非常明确的。到我承接家技时适逢新中国诞生,不论学什么职业都是为人民服务,这将打破私传家技谋生的旧俗。这样大的变革让我由儒家学堂走上承接家技之路,跟随祖父徐恕甫习医。祖父待病人老少无欺,一视同仁,从不计较诊金,对贫困患者更是免费施医施药,一如既往,习以为常。这种仁术精神在我的脑海中打下深深的烙印,让我在初入医门就得到良好的医德熏陶,使“便为良医”的信念更加坚定,引领着我一直健步地走到如今,这可谓是我承接家技的第一步。

    读书跟师抄方

    从传统学技来说,师徒相承,别无秘法,除熟读经典外,每日临证抄方,释疑解惑,数年之后,自然得其薪传。抄方是基本功,抄一遍留下的印象会很深刻,而保存下来的医案又便于反复揣摩。尤其不要过分相信自己的记性,以为望一眼便全知其然了,其实不尽然。我的抄方感悟是:要想求得真知,必须自己求索。孟子有云:“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自得之,则居之安;居之安,则资之深;资之深,则取之左右逢其原。”唯有一丝不苟,勤奋扎实地进行自我追求才是“真得”之道。

    初学的起点是跟师抄方,但要紧接读书,“书读千遍,其义自见”。读书该熟读必须要熟读。因为有些内容对初学者似乎是懂,其实没有真的弄懂,所以必须要读透方可理解。虽然师承讲授不够系统,但它最贴近临床,理论与实践对接,让求知者感知理论指导临床的重要性,与现代课堂讲授相比要胜上一筹。

    从师通常是紧跟一个老师,虽然局限,但至今天,还在仿效,其之可取在于所学比较专一,特别对入门初学,有一定的意义。跟师从专一到有为之际,还需开阔视野,要在认真思考勤于临床的同时注重博采众长。

    学习中医贵在于“悟”。因为知识分为意念性和记忆性,中医属于意念性知识。这种“意念”实质就是“悟”,而且需要建立在熟读经典和丰富临床实践之上。余以为需要带着问题去“悟”,即:以问题为导向,以症状为导向,这是切不可忽略的。

    院校学习

    学习对我来说是跬步前行的,在走过一、二步后,第三步即是我的学习转折点,到安徽省中医进修学校(安徽中医学院前身)学习。通过一年的系统理论学习和两年延修学习,随祖父门诊和医院会诊,并受到温病学老师高翰府和王任之、陈粹吾两位知名老中医的教诲,丰富了我的知识和临证能力。1960年成立中医学院附属医院,我便成为一名住院医生,担当起住院和门诊等临床诊疗任务。我的中医路就是这样走过来的。


    学术溯源,仰效新安承新知

    学术是理论的代名词,它是系统的、专门的学问。中医的学术即是医学的技术,它涵盖着阴阳五行等诸多方面,其之溯源始于《内经》,后发仲景,继而延传历代,不断得到传承与发展。医者的水平和经验是通过学习得来的,如何去衡量,余认为又当用临床疗效来定高低。

    当今中医如何提高学术水平?首先要打好基本功,用心领悟。余之家学经验是多样的,家祖医案的处方用药与新安内科一脉相承,相得益彰。在临证中既重视经方又注重李东垣之法,并顺应病机的变化,灵活运用朱丹溪、叶天士和新安医家程国彭、吴澄、余国佩等前贤的立法用药。

    余认为做好临床需要思维灵活,每在明辨病机后处方用药时,既不能执方,又不能离方。不执方,因病有异同,不能以法治之;不离方,药虽变更,亦不能离乎方法之外。正如昔贤有云,用古方治今病,如拆旧屋造新房,必经大匠手斧削之,长短适中,节节中窾,方能成其大厦。故仲景先师三百九十七法,一百一十三方,出入加减皆示人以临机应变,因证制宜,活泼运用之心法,业医者诚能心领神会,当不难庶几进之。如此临床能否应对全靠自己求之,所以医者之难,难在辨证。若求之有成,当以“瘦因吟过万山归”的精神去追求。我强调临床要仰效新安是因为新安医学是多学科的流派,不局限于地域,是中医学中一个既古老又现代的综合性学术流派。新安医家辈出,薪火相传,他们著书立说都是为指导临床实践。

    八法临证效验

    历代新安名医重视“治病求本”,强调病机辨证在诊疗中的作用。其中程国彭创立的八字辨证和八法构建了中医辨证治法的新体系和新模式,余以临证经验来解析其疗效。

    一是温热病的高热入营,神志昏迷,生命垂危的案例,治需快捷,拟用凉开,两粒安宫牛黄丸丸,热退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