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与临床

扫一扫 二维码
  •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学术与临床
  • 2018-2•医案8:应用麦门冬汤治疗流感的体会

    时间:2018-3-5 14:53:53  来源:中国中医药网  作者:周志强  浏览:



    流感,中医称之为时行疫疠,为因时令之大气变动所发生之病,故发病症状相似,传变有规律;而病虽因于时气,而病实成于本气,故发病与个体的易感性相关。此次流感患者初起症状多表现为口干口苦,发热,下午热甚,咽部不利,咳嗽,无痰或少痰,咳痰不利,甚者可闻及喉间痰响而痰黏咳不出。且多数经多种中西药物治疗仍缠绵不愈,或热退、咳嗽缓解后仍表现为口干口苦,乏力明显,不思饮食,咽部不利,甚者有胸闷、呼吸气紧症状。

    在诊治此类患者过程中,笔者发现其中一部分患者除上述症状外,舌脉表现为舌淡胖、苔白厚或腻,或剥脱苔,脉浮数而右寸关偏大。一开始根据“右脉大”的典型特征,最先想到了桑杏汤,但细思之下很难对号,桑杏汤出自《温病条辨》:“秋感燥气,右脉数大,伤手太阴气分者,桑杏汤主之”,主治外感温燥之证,表现为身热不甚,口渴咽干鼻燥、干咳无痰或少痰而黏,舌红苔白而干,右脉浮大数。二者症状比较,大概有几分相似,但仔细琢磨,首先发病季节与舌象这些关键信息并不能互相迁就于对方,并且在症状上此次流感除表现为肺燥的一面,更有脾土不运,湿阻不化的特点,总结起来就是燥湿不济、营卫不和。

    有了以上的理论基础,“右脉大”便不难理解为阳明肺金不降之脉,故见上症,便大胆应用麦门冬汤加减治疗,均药后效显,现择病案两则介绍如下:


    案1

    武某,女,78岁,2017年12月27日来诊。见发热一周,下午热甚,体温在38.5℃以上,咳嗽气紧,咳痰不利,可闻及喉间痰鸣如水鸡声,乏力喜静卧,发病以来每日卧床,口干口苦,纳食差,且日一二次发作,恶心、呕吐,因食少而大便数日未行,舌淡苔白厚浊,中间硬币大剥脱,右脉浮大数,诉已用五天抗生素不效。诊后考虑为阳明肺金之气不降,火逆上气,而成上实下虚之证,故予麦门冬汤合苏子降气汤加减:麦冬30克,生晒参10克,法半夏10克,炙甘草10克,苏子10克,苏叶6克,前胡6克,厚朴10克,肉桂2克,生姜3片。4服。药后复诊,第二日即热退,4服服完后咳嗽气紧已愈,自诉咽部清利,纳增,乏力虽明显改善,但仍大不如病前,舌苔剥脱处长出薄白苔,周围厚苔变薄,右脉和静。因患者仍乏力,纳差,故又予培土生金之剂调理善后,电话随访老人已病愈如初。


    案2

    曹某,女,65岁,2017年12月31日来诊。自诉发热、咳嗽反复不愈一月余,期间曾服用数种中西药物,包括抗生素。刻症热退一周,仍咽部不利,咳嗽少痰,口干口苦,乏力,不欲饮食,舌淡苔白厚微腻,右脉浮大。予麦门冬汤原方未加减:麦冬30克,生晒参10克,法半夏12克,炙甘草10克,大枣3枚,加东北大米12克。3服。第二日电话告知服药1剂后即精神大增,口干口苦减轻,纳食好转,咳嗽明显改善。3剂服完后再次电话告知诸症痊愈,且比前更觉神清气爽。(周志强)


    (注:文中所载药方和治疗方法请在医师指导下使用。)